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记者庞东梅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0日
在CPI持续三个月同比涨幅超3%之后,2013年最后一个月,CPI同比涨幅从“3时代”重归“2时代”。国家统计局1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CPI同比上涨2.5%。2013年年末CPI“最后一跌”,是否会对今年通胀形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国内总需求相对疲软,物价季度波动的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的涨落,实际上核心CPI相对稳定,为今年的通胀预期管理提供了较大的回缓空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去年12月份CPI同比增速回落到3%以下,对今年的物价形势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CPI的翘尾因素有所减弱。如果去年11、12月份CPI同比增速维持在3.2%以上,那么今年的翘尾因素就会较大。”
近年来影响我国物价走势的两大主要因素包括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翘尾因素归零致去年12月份CPI同比小幅回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与记者连线时称。
一位来自证券机构的人士表示,从环比数据来看,去年12月份CPI环比上涨0.3%,较11月份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出现上扬。剔除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基本稳定,核心CPI变化不大,因此,单月CPI的回落,不会改变今年通胀温和的趋势。
刘元春指出,12月份CPI回落,主要因素是蔬菜价格回落幅度较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也分析指出,12月份蔬菜价格环比略有下降,与前两年12月份价格环比大幅度上涨相比反差不小。
按照以往经验,每年冬季恶劣天气都会推动食品价格尤其是鲜菜价格的上涨。2013年情况较为特殊,12月份全国平均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恶劣天气较少,蔬菜生产和运输量稳定增加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市场供应充足,鲜菜价格出现“旺季不旺”的特征。
去年12月份CPI的回落,进一步拉低了去年全年CPI的读数。唐建伟认为,CPI食品价格波动基本稳定,新涨价因素走势平稳,全年CPI也整体处于年初确定的“3.5%”通胀目标值以内,当前国内物价涨幅温和。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从数据来看,2013年12月份CPI比11月的3.0%有所回落,2013年CPI同比涨幅没有超过温和通胀指标3%的警戒线,也低于3.5%的年度调控目标。
去年完全控制在“上限”之内的物价,在国内需求继续企稳、全球需求回升缓慢的大背景下,今年将会交出何种答卷?专家预计,今年我国物价将在新一轮周期性上涨通道中温和前行。
张宏伟认为,从阶段性表现来看,春节CPI高企等因素将导致CPI在2013年9至11月连续三个月3%高位上涨基础上继续上涨,2014年整个市场仍然会面临比较大的通胀预期的压力,尤其是上半年,在宏观经济触底回升阶段,CPI上涨惯性短期内难以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家大多预计,2014年CPI同比涨幅相比2013年略有扩大,今年我国需求的缓慢回升或将推动物价小幅上行。从全球环境来看,今年全球经济继续朝向复苏的方向前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对我国带来的输入型通缩影响将会弱化。
“今年CPI同比涨幅要高于去年,同比增速保持在3.2%左右。”刘元春告诉记者。他认为,推进价格改革是今年我国深化改革的一大重点,包括水、电、交通运输等价格改革的推进,对物价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对百姓的衣食住行影响不小。服务类需求有所上扬,而供给不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服务类供给越显不足,供需失衡将会推高相关服务价格。虽然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十连增”,但是从第一产业的增速不及往年来看,我国农业基础依旧薄弱,粮食丰收是否足以支撑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犹面临挑战,食品价格尚存在不确定性。此外,我国劳动力成本、环境约束成本加大是一个长期趋势。
刘元春同时表示,当前形成通胀大幅上升的环境并不存在。总需求相对疲软,物价大幅上升的可能不大。去年12月份资金收紧利率攀升,今年资金状况较去年趋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防控风险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经济工作中的一大重点,因而流动性不会过度宽松,物价水平不具有大幅上涨的货币条件。根据去年12月份PMI的回落,今年PPI同比涨幅快速转正较为困难,同时考虑到工业经济领域中今年我国将大力治理产能过剩,去产能加速,都将打压PPI的回升。
“总需求不旺盛、去杠杆、PPI的低位运行以及全球通胀水平较低,综合上述因素,今年我国通胀大幅攀升的概率不大。”刘元春告诉记者。
唐建伟预计,2014年CPI同比涨幅在3%左右,PPI同比涨幅为1%左右,趋势都将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倒“U”型。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