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牛娟娟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2013年宏观经济运行异常复杂,金融改革任务艰巨且繁重,这些都决定了货币政策在实施和操作上需要在针对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上下更大力气,这对宏观调控也是一个重大考验。全年看,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更为灵活,工具进一步丰富,依据市场实际情况来进行实时调节的市场化特征更为显著。
受全球资本流动多变这一因素的影响,自年初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有所加大,这不仅加大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也不利于流动性总量调节。为提高货币调控效果,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今年1月份,央行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以便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选用。
自SLO和SLF面世后,今年第一季度,央行及时公布了2013年度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参与机构名单。同时,结合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先降后升的季节性特征,第一季度,合理搭配公开市场短期逆回购和28天期正回购,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
第二季度以来,继2013年春节前通过常备借贷便利解决部分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产生的资金缺口后,6月份在货币市场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出现波动时,央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截至6月末,中央银行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4160亿元。总的来看,这些措施起到了稳定短期流动性的作用。7月份,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回落至3.61%和3.60%。
从实际操作上看,央行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开展了到期续做,冻结长期流动性;与此同时,根据一些参与续做机构的当期需要,向其提供了必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这种运用冻结续做长期票据+通过常备借贷便利释放短期资金的调控组合策略一经使用,便被市场总结为“锁长放短”,并被解读为“流动性管理方式的创新”。
央行也在其发布的《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这一创新进行了阐述,即“把冻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两种操作结合起来”。并指出,“其对流动性影响的综合效果总体上是中性的,同时兼顾了稳健货币政策下保持流动性适中水平和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双重要求,也是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上的创新。”
为保持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第三季度,央行向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常备借贷便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操作上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锁长放短”特征。从2013年7月底开始,央行重启已搁置半年的逆回购操作,通过购入债券的方式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总的来看,三季度以来,鉴于国际收支形势变化、外汇流入量增加,常备借贷便利适度有序减量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9月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3860亿元,比6月末下降300亿元。同时,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功能,视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有效熨平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开展了叙做操作,把适度冻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相结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4700亿元,开展央行票据到期叙做操作4008亿元。截至9月末,逆回购余额为800亿元。
进入四季度以来,随着年底资金面波动的加剧和全球资金状况的更加复杂,央行在保持流动性基本平衡上也更费心思。一方面,在公开市场操作上灵活开展逆回购操作向货币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且呈现“量价齐跌”的趋势。此后随着外汇占款持续出现较大规模增长,货币投放被动增加的态势延续,央行还不定期地暂停逆回购操作。另一方面,央行亦接连对部分到期的长期央票进行叙做。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锁长放短”乃至“锁长稳短”的货币市场双向操作传递出央行平衡长短期流动性、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立场的信号。
专家表示,2013年,为稳定短期流动性,央行通过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其“以短换长”操作,反映了在需要兼顾货币稳定、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情况下,管理层力求精确调控流动性的政策思路。
很显然,“锁长放短”的货币政策操作很好地体现了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操作思路,其核心在于提升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这一操作方式适应了目前我国经济既有结构转型的需要、又面临硬着陆和增速过低等风险考验的现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面对当前和2014年仍将十分复杂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有关方面预计,“锁长放短”的调控方式仍有很大的操作和适应空间,其将继续为稳定短期流动性、加强流动性管理、熨平市场波动发挥积极作用。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