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
□记者胡星
随着节能理念进入工业领域,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开始兴起。目前,我市工业在节能降耗中面临着一些困难,但向绿色经济进军的势头强劲。
单位工业能耗正在下降
近日,电动汽车现身赣州市中心城区销售市场。电动汽车在我市是稀罕物,它的制造商——江西鸿翔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省唯一、中部地区第二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场地低速电动车整车制造企业。
鸿翔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韩胜利说:“公司正计划组建江西鸿翔电动汽车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预计到2016年,实现年产销各种场地电动汽车5万辆、年产值25亿元的发展目标。”
事实上,鸿翔公司的升级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不断向低能耗、高科技转型,工业结构的层次不断绿化,呈现绿色叠加的色阶。市工信委副主任李伟东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产业发展速度高于传统高耗能的产业发展速度,单位工业能耗正在下降。
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利好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纷至沓来。我市抓住有利时机,将工业节能减排关口前移,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领域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将节能评估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或开工建设的重要依据,为产业结构加绿。
绿色升级不动摇,不拿青山换金山。在赣州开发区,一个节能、环保、高效的入园门槛,把30多个投资规模大,但耗能高的企业拒之门外。赣州开发区实行“五看一审一否决”的评审制,通过实地考察、部门评审、专家评审等方式,对企业发展潜力和绿色身份进行严格认证。
积极引导用能企业降低能耗
降能耗不意味着降存量,完成工业产业绿色升级不能一蹴而就。为此,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重点监察现有工业企业,约谈耗能上升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培训班等措施,积极引导用能企业降低能耗。
目前,我市现有59家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耗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0%。我市对这些企业建立了监测网络,并整合江西理工大学、赣州市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的技术力量,对13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节能监测执法;聘请专业人员为重点用能企业和各县(市、区)工信部门的节能管理人员讲授能源管理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我市对部分高耗能及单位产品能耗上升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预约谈话,对必须淘汰的高能耗企业则毫不手软。2012年,我市淘汰落后炼钢产能50万吨、水泥产能190.6万吨、铅蓄电池产能80万千伏安时,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其中23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关小”补助计划。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专项资金。2012年,我市有1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4家企业申报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通过了工信部、财政部评审认定,已下拨专项补助资金650万元。
市工信委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科科长凌平说:“目前,我市还没有开设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全市仅有4个县(市)拥有专门的节能监察队伍。比照国务院下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在筹措资金、完善监察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期待节能减排设立专项资金
华能瑞金电厂是我市大型燃煤发电厂,在节能减排方面大胆创新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上半年,该厂对1号炉电除尘器控制系统进行了节能优化改造,改造后的节能型电源控制装置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节电25%,每天减少除尘电耗近2500千瓦时。该厂启动煤场挡风抑尘墙建设项目后,每年煤场损耗可降低约2500吨。凭借突出的节能减排成绩,该厂先后荣获“2012年江西省工业节能先进企业”“全国‘十一五’减排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会昌县金马电源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地开展节能减排。该公司在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了大胆创新,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改进设备,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从1吨提高到4吨,产能提高了400%。该公司还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使用电池隔膜的边角料为锅炉穿“棉衣”,减少热量散失,可节约燃煤20%。
“工业绿色升级离不开资金、人才。对于面临困境的企业而言,如果单凭一己之力,只能淹没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大浪中。”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节能减排有利于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资金不足是横亘其中的难点。他希望,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主动投身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