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1日
11月15日这一天,天气很寻常,陈香挤在北京下班晚高峰的地铁上。手机突然响起,那头是丈夫激动的声音:“老婆!我们能生两个娃啦!”
这一天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就此启动。
“生还是不生?”这个新诞生的问号,近日被抛进了上千万个中国家庭里。
经济账
养个5岁娃一年得8万
陈香今年33岁,孩子已5岁。丈夫是独生子,而陈香不是,这个家庭正是政策的覆盖对象。
比起丈夫对“单独二胎”政策的欢迎,她则不打算要二胎。虽然丈夫是某外企经理,两人月收入共两万多元,但她依然直言:“因为养不起。”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在大城市,一个孩子的生育成本到底是多少?
在宝宝还不到一岁时,陈香就算了一本经济账:“几个月的婴儿,每月基本花销起码在3000元以上。”
“宝宝吃国产奶粉,每个月4罐大概要1500元。尿不湿需要500元。给宝宝吃的鱼肝油100元。换季的时候,衣服买的比较多,大概四五百元。另外还有一些清洁用品、器具的花销。”
这样的成本账,不只存在于特大城市。陈香的弟弟住在昆明,孩子现在一岁,花销也不比北京低。
“我们是从网上买的德国奶粉,130元/罐,每个月孩子要吃5罐,需要650元。尿不湿大概200元。小孩子长得比较快,每个月都得买三四件新衣服,花费700多元。玩具平均每月花费500多元。如果孩子生病,去医院一趟下来就要700多元。如果女儿不吃奶,还得去做推拿,一次要150元,一周三四次。”他对记者说。
他询问周围的朋友、同事,得到的结论是,在昆明,月收入4000~10000万元的家庭,养孩子的支出多在3000元这个额度上下。
当孩子上学后,花销就会减少了吗?
现在,陈香的孩子在某公立幼儿园上中班,每月学杂费1500元。“这样的花费在北京算很便宜的了,但是上幼儿园我们还交了3万元赞助费。所以大概三年的学费是6万多元。”
她还给孩子报了英语班,18次课,3500元左右。此外,城市孩子的玩具、衣服,一年各得花“小一万元”。每年孩子生病的费用,估计在3000元到4000元。
这样算下来,在北京养一个5岁的小孩,一年需要8万元左右。“这样的费用在北京并不算高,只是中等水平。”陈香说。
精力账
养两个孩子精力翻倍
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披露,“单独二胎”政策对城市育龄人群的影响相对更大,因为独生子女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独生子女的比例并不高。
但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前期调研中,城市家庭生二胎的意愿却相对较低,约占60%。这一比例在农村则高达80%以上。
除了考虑高龄产妇的因素,记者发现,许多30来岁的夫妻考虑的不仅是经济成本,而是“精力、体力上吃不消”两个孩子。
陈香的周末,也完全是在“司机、陪读”的角色中度过的。
周六上午,她靠在芭蕾舞班的镜子边,看着女儿穿着粉红舞衣,和小朋友一起默默听老师的口令抬腿、转圈。下午,她陪着孩子赶赴幼儿英语课堂,窗边挤满了抱着孩子外套的妈妈们。周日上午,她守在绘画班的窗外,偶尔她还客串一把孩子们的模特。下午,她又得“提溜”着犯困的女儿,去参加她最怕的数学辅导班。
从南到北,众多城市家庭,共享着这样的亲子画面。
一对要了二胎的双独家庭夫妻告诉陈香:“原本以为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但没想到,实际上养两个孩子的精力完全是翻倍的,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观念账
独生子女伤不起
但陈香的丈夫王爽,却牢牢站在“支持单独家庭生二胎”这一边。
作为“独一代”,王爽认为独生子女太孤单了。“主要是为了孩子考虑,孩子能有个伴儿。”
34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带来独子家庭的“伤不起”。频频看到“百万个失独家庭”的新闻,也是他想要二胎的原因。“那些40岁、50岁的父母,再生孩子已经不现实了。失去唯一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421”的家庭结构,也加重了独生子女肩上赡养老人的负担。
虽然陈香不打算生二胎,但是她一样在当天晚上发出了一条欢庆“单独二胎”的微博。经过34年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加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的育儿观念也从“粗养”一步步走向了“精养”。实际上,陈香也不愿意让孩子这么累。“这班那班,真的上不过来,但这是教育的大环境使然,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节奏就是这样。你不学,别人学,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不是‘赢了对方’。”
他们隐隐觉得,放开单独家庭生二胎,也许就是一个让很多国人转变育儿观念、“别那么紧张”的契机。(文中均为化名)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