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普益财富10月31日发布研究报告称,近年来,资产配置在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过各种方式进行资产配置,各种工具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多样。
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认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以及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逐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摆脱当前按照预期收益率发行的模式转向基金化、结构性的真正的“资产管理”产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资产配置在未来以“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理财产品运作中必将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多种金融工具结合更加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为客户进行财富管理将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重点。
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年以前,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发行量每年的占比均不足5%,但是从2010年开始该类产品发行量以接近250%的年均增长率急速增加,截至2013年前三季度,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已经占到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45.59%。这些组合投资类产品自身的风险调控特征在不确定性较强的经济环境中优势尽显:投资于低风险市场的资金保证投资者本金安全,投资于高风险市场的资金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进可攻退可守”的组合投资策略得到市场认可。
另一方面,监管环境与政策的变化,也在客观上推动组合投资类产品发行量不断增加。例如,在单一投向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积累了过高的风险情况下,监管层对其进行了严格限制,于是银行将这些融资类工具与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相结合,创新出了融资类组合投资产品。这既能满足银行自身需求,又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
结构性产品作为在交易结构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类理财产品,其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与金融衍生工具的结合,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资产配置特性。对于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或者直接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的诸如港股、黄金、原油等挂钩标的,各大银行均有相应的产品与之对应。
近年来,各外资银行以国内投资者需求出发逐步推进本土化经营,保持在结构化理财产品设计的优势,具体来说,首先部分外资行针对国内投资者风险偏好不高的特点,其所发行的接近90%的结构性产品均设计为保本型,产品投资期限明显缩短。外资银行在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上为保持结构化产品设计优势,将资产配置效能发挥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