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任继众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近日,《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公示结束,规划编制单位正根据规划公示时收集的意见进行修订完善,即将上报省政府审批。根据规划,到2030年,赣州中心城市将建设成为城市人口超300万、城市建设用地达33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城乡,注重打造品质城市,推动城镇化由扩容向提质转型。
我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摆在突出位置,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为依托,以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为节点,构建赣南城市群。3年来,赣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4.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了27.6万;全市在建城建项目2282个,完成投资1349亿元。至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1.16%,比2010年提高了3.63个百分点,形成了50万人口的大城市1个,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4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13个。目前,瑞金、龙南都市区规划全面启动,17个县(市)编制完成年限至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153个乡镇编制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市基本形成从市域到村镇的五级城乡规划体系。
拥有253家企业的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记者步入该开发区的金塘、大罗等工业小区,不仅看到林立的工厂,还感受到了如城区般的繁华,实现了从“建园”到“建城”的华丽转身。这是我市构建“以园拓业、以业兴城、产城融合”城镇发展新格局的生动事例。我市着力推进园区、城区互动发展,强化交通、居住、就医、就学、消费等载体和服务功能,用好“人口红利”,完善了30个特色产业园功能配套。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约有2.2万套公租房建设在工业园区附近,让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在职校、就业在企业、居住在园区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目前,赣州正向以赣州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迈进。
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这是赣州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新路的一大亮点。当前,赣州各县(市、区)正按照产业集中区、城市综合体或特色小城市的要求,着力规划、扶持发展一个中心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我市在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推进城镇化。去年7月起,全市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0.6万户,占全省总数的近60%;完成820个20户以上集中建房点规划建设。我市还按照“散居变聚居、管理社区化,农民变居民、保障均等化,发展互动区、农业产业化,打造综合体、产业联动化”路径,启动了赣县示范区建设。目前,正加紧编制780平方公里赣县示范区总体规划,优化完善了14项配套政策,该示范区基本完成了综合体4200亩土地征收。
城市保留厚重的历史文化,往往能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有归属感,也赋予城市个性特色。在城镇化发展中,我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传承城市文脉,打造品质城市、可识别城市。赣州市中心城区改造完成的1240米的文清路、491米的厚德路和赣州公园融为一体,成为老城区的人文风情街、“宋城博物馆”的印象前厅,让宋城赣州的城市记忆更加凸显,商业人气更旺了。如今,赣州市中心城区已全面启动郁孤台周边历史街区整治修缮,对76栋传统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还原军门楼、四贤坊和府衙建筑,贯通宋代街市甬道,实现了老城区历史复兴;着力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社区,赣县白鹭村、安远老围村、龙南杨村燕翼围和龙南关西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注重生态环保,也是赣州打造品质城市,推进城镇化的精彩一笔。亲水公园、滨水走廊、生态公园……赣州生态园林城市魅力无穷。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6.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全流域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态环境全国领先,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向人们走来。2012年11月,赣州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唯一的“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赣州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这对于赣州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来讲是双喜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