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8日
这些天,大余县“百姓说赣州”宣讲团成员鄢丽珍特别忙。“老乡们,麻油灯、老木梁都成记忆了吧,土坯房越来越少了吧。”6月26日,在南安镇瑞香世界一处大棚内,鄢丽珍边唱边说的话题,引来当地老表的共鸣。
一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从国家战略层面筹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大计。原中央苏区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奋力投身老区振兴发展的宏伟征程。一年过后,走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记者看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现实动力到长远后劲、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这块红土地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英雄的原中央苏区儿女正迈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步伐,奋力谱写中国梦的“苏区篇章”。
修整一新的红军大道 图/记者许南平
汇聚力量演绎万千“幸福故事”
“以前我们这里不通公路,现在水泥路通向山外”、“以前我们住在土坯房里,现在大家都盖了三层半、四层半的楼房”……在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桥背组吴祖亮的家里,驻村镇干部、银坑镇党委副书记易庚长与村民围坐一起,畅谈起《若干意见》实施一年来的变化。村民们喜悦之情满脸。吴祖亮接过话茬:“这一年,总之一句话,就是我们生活变好了,农村也变得越来越美了!”
吴祖亮所说的生活变好了,农村变美了,正是《若干意见》实施一年来,赣南苏区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简称“三送”)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被誉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下基层“赶考”的“三送”工作中,干群打成一片,再现了鱼水情深。广大“三送”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融入群众,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和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入手,帮助解决出行难、喝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
崇义县麟潭乡两杰村是远近闻名的野生刺葡萄种植基地。驻村“三送”工作队请专家进行产业规划,把该村打造成集花果种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示范区。全村5年内将发展刺葡萄2000亩,目前已种植400余亩,5年后丰产,产值可达1200万元。这将成为两杰村群众脱贫奔小康之路。
“有话我听你说,有惑我给你解,有难我为你帮,有事我代你办。”“三送”工作带来的是原中央苏区的喜人变化。数据显示,2012年,赣州、吉安、抚州三市原中央苏区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2.5万户,占全省的70%;解决了227.6万农村居民、62.7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原中央苏区群众由衷赞叹: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绘出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新蓝图
1月1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赣州市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比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幅度达40%,是目前全国最优惠的税收政策之一。这一政策直接惠及赣州20多个产业、3.5万户企业。
而这仅仅是国家部委助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国务院批复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30多个国家部委出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或举措。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77.83亿元,比上年增长53.7%。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赣州市6亿元;民生方面中央下达补助资金18.3亿元。产业扶持资金36.2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98亿元;争取中央生态环保资金2.64亿元。
省里,也在省财政还不宽裕的情况下,安排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专项补助4.1亿元(每县补助1000万元),连续支持10年。省财政配套补助吉安市、抚州市各6000万元;20多个省直部门出台政策文件或扶持措施,在税收、金融、产业、科技、商贸流通等方面给予支持;省里每年统筹资金50亿元,支持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5000个新农村点建设。
赣州正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得天时、居地利、享人和,原中央苏区的发展潜能、发展动力、发展支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