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虔城车市 >> 正文内容

专家透露征“奢侈税”基本属实 豪华车消费影响有限

来源:证券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日前,坊间传出 “6月1日起购买170万元以上豪车需缴纳20%的奢侈税,与购置税一并在上牌时收取”的消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向媒体称:“这项政策基本属实,暂定是加收20%的奢侈税。而170万指的是扣除增值税后的价格在170万元上的豪车,不足170万的车暂时不受该政策影响。有消息称将在6月实施,但具体实施时间我们还没有收到相关通知。”

  虽然这一政策的出台还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170万以上的车型屈指可数,给豪华车征“奢侈税”上去似乎没有“明确的目的”,其是否有必要仍值得商榷。

  由于体量小,对厂商的影响或只限于宾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车品牌。业内人士猜测,该政策如果出台,最直接利好可能就是对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不过,对“奢侈品”的定位仍有待明确,对名车征税后,名表、名包是否也应该征税值得思考。

  一季度超豪华车进口锐减

  事实上,相较于前几年年国内豪华车市场的高歌猛近,今年以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提倡,豪华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降温。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豪华车市场增幅只有8.34%,呈现快速萎缩态势,而去年一季度豪华车市场增幅为40%左右,两相对比,今年一季度豪华车市场销量增幅同比下滑80%。另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超豪华车进口量则同比下滑35.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曾向媒体表示,从产品品类角度而言,豪华车的存在尤其合理性。“豪车的作用是给少数富人,而家用车性价比合适适合普通老百姓”,董扬认为,当前豪华车销量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党政机关提倡节约,以及去年库存过多。同时,董扬指出,豪华车的消费包含二次收入分配,因为豪车征税比一般车高。

  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按照当前的税率,一辆170万元的豪车要交40%的消费税,另外还有25%的关税、17%的增值税和10%的购置税。

  “但是,当前进口车平均价格也就3万美元至4万美元,合人民币30万元左右,超过170万的车数量有限,每年只有几千辆。”贾新光说,假设一年卖出10000辆170万元的豪华车,也就多征4亿元的税,影响不大。

  在贾新光看来,如果这一消息属实,那么为什么要征这个“奢侈税”税值得商榷,他说,“奢侈品如何定位需要明确,如果170万以上的豪车算奢侈品,那一些有钱人上千万买私人飞机就不算奢侈品了?”在国外,汽车征税不是按这个标准,一般是按照油耗、排放来征税的,平均油耗高的征税多。

  此外,贾新光指出,豪华车的价格“虚得很”,几百万的车相当于十几块黄金了,“一辆车再贵能贵在哪里?卖那么贵难道零部件都用金子做的不成?”贾新光补充说,“今年上海车展上据说卖出一辆价格4000万的车,车身用的皮是意大利的皮”,而且这种车都是不讲价的,没有打折的说法,“富人都是排着队买的”。

  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此番对豪华车征“奢侈税”,或许有利于打压社会追逐“奢侈”的风气,改变国人“惟名是从”的消费风气。

  对车企影响有限

  一位宝马经销商告诉记者,位于170万价位以上的宝马在华在售车型仅X5、5系G T、M系、7系、6系和X 6等系列中的部分车型,“销量都不大,对于宝马销售的贡献有限。”他认为中长期来看,对于宝马、奔驰、奥迪等主流豪华品牌的销售影响不大。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受影响,也只是宾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车品牌。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质疑,能买得起几百万的豪车的富人还在乎多征20%的税?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认为,“在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打击下,公务车领域的豪车消费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萎缩,因此目前豪车销量的增长主要在高级商务领域。而高级商务人士消费豪车主要是基于商务宣传需要,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

  李宇恒表示,由于豪华车市场需求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所以征税对于豪华车销量的利空影响有限。“相比于税收风险,行政风险对豪华车市场销售商的影响更大。”他建议,未来销售商一方面应该继续积极地拓宽市场覆盖面、提升品牌效应,贴合高级商务人士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贴合政府,避免与政策产生摩擦而遭到惩罚。

  汽车行业专家张志勇告诉记者,170万元以上价位的豪华车在华一年总销量不超过5000辆,对整个市场的产销规模构不成太大影响,但会影响整个豪华车市场消费心理的转变,影响豪华车市场的发展。他预测,中国豪华车市即将进入动荡期,产销规模、车价都将有所调整,回归理性。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