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是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表征。2012年,我市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年度进度目标,交上了合格答卷,其中工业节能减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市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有什么亮点和难点?对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有何深层次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展开了深入采访。
工业发展向“绿”谋求升级
——我市工业节能减排情况调查
□记者刘珊伊 实习生陈希
黄国文 特约记者李海明 摄
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引进了一系列污染治理设施和先进设备,并通过了江西省环保局等部门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取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图为近日拍摄的该公司的清洁生产项目。
现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日,省统计局快报数据显示,赣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同比降低了4.55%,全市工业增加值则同比上升14.8%。
透过一升一降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这对全市单位GDP耗能下降,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年度目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换言之,我市工业在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保证了发展质量。
“我市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市工信委副主任李伟东一语道破数据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在他看来,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产业发展速度高于传统高耗能产业发展速度,是我市单位工业能耗下降的关键所在。
循着他的思路,记者翻开我市九大产业集群主要经济指标,欣喜地发现,与传统的高耗能产业相比,我市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2年,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突破200亿元,生物制药及医药器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达45.36%,利税增幅高达77%。
“推动工业经济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市政府承诺掷地有声。近年来,我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为目标,注重内涵式增长,节能减排成为了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利好政策出台之后,我市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大量企业纷至沓来。我市将工业节能减排的关口前移,从源头入手,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工业领域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将节能评估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或开工建设的重要依据,严把高耗能企业准入关。
赣州开发区以“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入园机制,实行了包括“看环保措施”“环保一票否决制”等在内的“五看一审一否决”评审制,推行实地考察、部门评审、专家评审的三级评审法,从源头上严把企业入门关,确保入园的项目符合节能、环保、高效要求。2012年,赣州开发区拒绝了30多个投资规模大,但高耗能、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入园。
部门:“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控制高耗能企业增量的同时,我市还注重优化存量。针对现有的用能企业,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约谈耗能上升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培训班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用能企业降低能耗。
据统计,我市现有59家重点用能企业,综合能耗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0%。2012年,我市在59家重点用能工业企业建立了监测网络,组织江西理工大学、赣州市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心相关专业人员对13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节能监察监测执法活动;聘请市统计局、赣南师范学院等专业人员为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和各县(市、区)工信部门从事节能管理的人员讲授了能源管理及节能法律法规;特别约请了部分高耗能及单位产品能耗上升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重点谈话,部分企业由一级预警下调为二级预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50万吨、水泥产能190.6万吨、铅蓄电池产能80万千伏安时,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其中23家企业列入国家“关小”补助计划。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专项资金。2012年,我市有1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4家企业申报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已通过了国家工信委、财政部评审认定,已下拨专项补助资金650万元。
“还可以做得更好。”面对累累硕果,市工信委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科科长凌平显得很谦逊。他告诉记者,我市目前还没有开设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全市仅有4个县(市)拥有专门的节能监察队伍。比照国务院下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在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完善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等多个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企业:期待扶持政策出台
企业,是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的主体。
华能瑞金电厂是我市大型燃煤发电厂,在节能减排方面大胆创新试验,并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上半年,该厂对1号炉电除尘器控制系统进行了节能优化改造,改造后的节能型电源控制装置,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节电25%,每天减少除尘电耗近2500千瓦时。为了减少原煤流失,启动了煤场挡风抑尘墙建设项目,每年煤场损耗可降低约2500吨。凭借突出的节能减排成绩,该厂曾先后荣获“2009年江西省减排先进企业”“2012年江西省工业节能先进企业”“全国‘十一五’减排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积极主动开展节能减排的企业在我市并不是个例。位于会昌县的金马电源科技公司,也将目光对准技术设备的提升改造。作为一家既没有本地资源优势,又没有产业传统优势的“两头在外”企业,公司上下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做出最优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公司在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了大胆创新,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改进设备,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从1吨提高到4吨,产能提高了400%。公司还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使用电池隔膜的边角料为锅炉穿上“棉衣”,减少热量散失,可节约燃煤20%。
通过技术改造推动节能减排,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然而,不少企业却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技术改造需要资金、人才的支撑。对于小型企业、面临困境的企业来说,单凭自己的力量推动节能减排,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业主向记者透露,他意识到,节能减排有利于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资金不足是横亘其中的难点。他希望,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买一部分单”,鼓励企业主动投身节能减排。
记者手记
放眼全球,资源日益枯竭,环境受到破坏。节能减排,事关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最时尚的话题。
由于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涉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博弈,节能减排成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高耗能领域,工业企业进入了政府节能减排监控视野,是节能减排工作的主力军。但是,节能减排并不只关乎政府和企业,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节能减排,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十分有限,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们,节省有限的资源能降低我们今后的生产生活成本。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主动投身到节能减排中,营造全社会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不使用塑料袋,少开车,多步行……节能减排其实很简单,每个人节约一点,乘以全球60亿人口,就不再是一个小数目。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