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汗青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5日
中国金融网呼伦贝尔8月14日上午9点专电/首席记者 汗青 报道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兼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今天出席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行的“2009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就《中型银行的特色与作用》等问题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精彩观点。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重新分类
银行分类具有时代特征和体制因素。过去国际上一般将资产在2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视为中型银行,资产在20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视为大型银行。在目前全世界大体10万家商业银行中,大型银行大体50家左右,中型银行大体200家左右。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角度,曾经按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分类。过去我在银监会工作时,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始股份制改革,所以曾提出按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划分。大概是2004年(或者2005年),根据1万亿以上资产为大型银行的标准,将交通银行划入到大型银行的行列。但直到目前无论是习惯上还是实际工作中,人们还是惯性地将商业银行分为国有、股份制、城商行三类。那么,今天参加会议的13家银行属于第二类,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前由人民银行监管二司,现在由银监会监管二部监管。这是中国特色。既然目前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差不多都已经属于股份制银行,这种划分的方法有修正的必要。当然,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划分的标准可以重新修订。如果假设以3万亿资产规模为标准,现在资产规模接近或超过3万亿人民币的银行有5家,即工农中建交,可视为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1-2万亿人民币之间的银行有7家即招商、浦发、中信、兴业、民生、光大、华夏,可视为中型银行;资产规模在2000-5000亿人民币上下的也不少,包括广发、深发、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北京和上海的农商行等等。此外还有大量资产规模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的银行如渤海、恒丰、浙商等,也颇具后发优势。按资产规模和监管惯例综合考虑,这些银行也可视为中型银行。以上大型银行的总资产已达38.48万亿,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52.18%;中型银行的总资产大约有19.5万亿,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26.45%。
二、中国中型商业银行的特征
中国的商业银行目前呈现“双金字塔”造型:从机构数量上讲是正金字塔造型,即大型银行数量少,小型银行数量多,中型银行居中;从资产规模上讲是倒金字塔造型,即大型银行规模大,小型银行规模小,中型银行居中。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上也基本如此。这反映了金融行业的高垄断程度。而中型银行在这一正一倒的两个金字塔造型中都处于中间部位,这是它的第一个特色,即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居中。
中型银行的第二个特色是它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这在中国尤其明显。市场化程度高同它们的“出生”有关。现在我们所说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成立于中国市场化改革之后的1990年代前后,从一开始就大体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内部激励也比较充分。它们以市场化的初生牛犊姿态展现于中国金融舞台,对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金融体制产生了有力的、持续的冲击,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功不可没。
中型银行的第三个特色是经营上的稳健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船大虽然稳,但是掉头难;船小掉头易,但经不起风浪。中型银行在掉头转向和抗击风浪方面具有自己的边际比较优势。哲学上讲事物发展皆要有“度”,“度”是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所以在经营上,中型银行具有“度”的优势,比大型银行更灵活,比小型银行更能抗风险。
中型银行的第四个特色是以鲜明的品牌赢得市场(而非两个拳头打人,“四面出击”)。中型银行在规模和业务种类上不能同特大型全能银行抗衡,在本土化方面不具备小型银行的草根地缘优势,这决定了它必须针对特定人群在服务品牌上做文章。招商银行的一卡通零售业务,深发展的贸易融资业务,光大银行的理财、投行业务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中型银行的第五个特色表现在企业文化方面。我国的大型银行是从计划性很强的专业银行转换过来的,根据哲学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这种转变只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大型银行传统的行政色彩和“大企业病”不可避免地烙印着它的企业文化;小型银行的本土化、草根性很强,这当然有其优势的一面,但同样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小型银行形成规范的现代商业文化也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然这是就整体而言,具体因“行”而异)。而中型银行一般来讲在形成高效、规范的现代企业文化方面, 有其独特的优势(当然也要因“行”而异)
三、中型银行在抗击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年美国有3家银行破产,2008年有25家银行破产,到目前累计已有69家银行破产。这其中一方面是雷曼、美林(被收购)、贝尔斯登、华盛顿互惠银行等资产规模在数千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银行,一方面是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下的小型银行,而中型银行很少。这说明中型银行既没有大型银行那样在风险冲动上的“忘乎所以”,也不像小型银行那样经不起风浪。
中国的实践也证明,中国的中型银行在抗击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防范风险方面,大型银行在国家用二万多亿资金剥离不良资产的情况下,截至到6月份不良率大体仍为2%,而中型银行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良率仅为1%。另外根据最新估算,我国银行业持有美元债券衍生品产生的浮亏额大体是27亿美元,其中大银行占93%,中型银行占7%,说明我国的中型银行总体上也是审慎的。如果说这个数据还有些牵强的话,那么按照浮亏与资产比计算,大型银行为0.46‰ ,中型银行为0.12‰,这应该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今年1-6月份我国银行信贷新增7.37万亿,其中工农中建共投放信贷3.26万亿,约占44 %,与年初信贷余额相比平均增长了26.45%。13家股份制银行共投放信贷2.02万亿,约占27%,与年初信贷余额相比平均增长了37.26%。从增幅看,13家股份制银行大于工农中建约11个百分点,说明中型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单位能力支持度”更大。当然事情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说明中型银行在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大有作为的同时,我们也应甚至更应高度关注信贷投放中的潜在风险。
上述说明,在抗击全球性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型银行保持了相对的稳健性,发挥着金融稳定器和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今后中型银行的服务对象要以中型客户为主,兼顾大客户,惠及小客户,承上启下,深入到市场经济的各个层面,在服务经济稳定社会中发挥更为独特的作用。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要保持和谐稳定,必须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这个橄榄型结构的中间部分,在企业方面表现为具有一定量高就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在社会阶层方面,表现为具有一定量的稳定和谐诉求的中产阶层;在区域经济方面,表现为一定量的富于经济活力的中小城市(镇);在金融方面,则表现为一定量的中型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挥基础性作用。我们应该从这种历史的、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中型银行的价值与使命。
四、中型银行同内蒙经济合作大有可为
内蒙从经济区域划分属于西部。由于我国东中西部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内蒙的经济金融发达程度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内蒙资源富集、区位独特,经济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实际上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已成为“新兴经济体”。我认为,内蒙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在规模和层次上可以与中型银行找到最佳的“对应点”。因为大银行的国有性与商业性并存,其服务要面向全国,“四面出击”;小型银行的地域性与小型性并存,其服务要立足本地,“足不出户”。那么中型银行在内蒙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就正好可以大有作为。今天,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有一半在内蒙设有分支机构,今后还会更多。我相信,中型银行与内蒙经济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合作前景。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