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深度介入 保险业欲掘金新医改富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5日

  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对保险领域相当熟悉。早在其主政新乡期间,新乡市政府与中国人寿合作开展的“新乡模式”,便成为“新农合”的典范之一。在上周于洛阳召开的“保险业贯彻医改意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研讨会”上,连维良谈到,即使是政府主导的社保制度建设,商业保险也完全有条件与之进行有机的结合。

  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化解了其沉重的财政负担,社会医疗保障的公益性质没有改变,但提供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改变。“新医改正在推行,公立医院改革刚起步,正是保险业参与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待新的体制建立以后再进入,难度就会很大。“这也是我们感到时间紧迫的原因,(保险机构)不应也不能错过这个时机。”连维良认为,这是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又一次合作的新时机。

  新医改:健康险发展的大契机

  新医改方案的发布,为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人寿副总裁苏恒轩指出,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在70%、50%和38%左右,“广覆盖、低保障”的社保政策,为商业健康险留出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指出,经办基本医疗保险、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以上的商业健康保险、开展医疗责任险、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投资医疗机构,是保险业参与新医改的具体方式。

  保险业介入新医改,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没有政府支持,难以产生委托经办的市场需求,离开政府的支持,保险公司开展经办业务的难度会增大,成本将提高,成效难保证。陈文辉强调:“经办基本医疗保险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同时,保险业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经办中实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才能赢得政府的信任。”

  能够吸引地方政府接纳保险机构,除了提高专业服务以外,成本优势亦是重要考虑因素。连维良建议,从长期来看,保险业承担社会服务有很多优势,但政府在初期考虑的最大问题是降低成本的问题,如果向保险机构购买服务没有自办成本低,就失去了与政府传统体制相比较的相对优势。因此,保险业应当在发挥行业优势的同时注重低成本进入。

  为了防止保险公司采取不理性的低价竞争策略贸然进入这一领域的可能性,保监会明确了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的八个资质条件。陈文辉透露,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和保监会,正在专门制定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的资质条件及办法,该资质条件将更加严格。

  参股医院:公立医院改革的机会

  “新医改方案”提出,推动保险业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探索投资医疗机构。国务院公布的五项重点改革提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2009年将在东、中、西部地区选择12个左右具备一定条件的地级市,在100所左右公立医院进行改革试点。”

  保监会此前已提出,支持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等相关保险机构先行探索投资医疗机构。陈文辉指出:“保险资金投资医疗机构具有两大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保险资金长期稳定,有利于优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和稳定经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还能为医院提供稳定的客户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这也是就医者和保险公司所希望的。”不过,他也强调,由于公立医院的特殊性,保险业对该行业缺乏充分的了解,保险公司参与试点仍要坚持稳妥推进的原则。

  保险机构对进军医疗机构早已摩拳擦掌,继去年参股体检机构慈铭后,中国平安[51.66 0.33%]通过旗下平安信托近期参股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谋求与其在客户、渠道、产品等方面进行合作。不过,一位平安内部人士指出,平安的这两笔投资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行为,其投资的项目并没有与健康险的各个专业链条进行对接,“因此,还不能视作对医疗机构的深层次股权合作。”

  虽然探索投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资本纽带强化医保合作,有利于促进保险业与医疗服务产业的优势互补。但是,一位健康险公司高管认为,如果仅仅出于控制医疗风险,投资医院并非唯一和最佳选择。目前情况下,依靠投资医疗机构难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如医疗费用过高、医疗资源滥用等问题,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医疗机构管理上。

  一位监管层人士表示,保险机构参股医疗机构比较复杂,涉及不同的领域,保险公司是直接作为医疗机构的出资方,还是作为医疗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参与方,目前还都没有成熟的方案,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进展。

  虽然资本纽带的结合短期内无法成行,但保监会依然鼓励保险公司参加各地医疗服务监督组织,探索建立医疗机构谈判机制和多种有效的付费机制,探索建立保险行业定点医院管理制度,与医疗机构形成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