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进入下半年,部分地区民间借贷案件多发、频发仍未停下脚步,鄂尔多斯近期又传出民间借贷链条断裂的消息。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市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案件12035件,涉及标的额81.88亿元,收案标的额是去年全年的1.52倍。
据了解,去年温州爆发的部分小企业主“跑路潮”以及民间借贷资金链危机,对当地的民间信用体系形成一定冲击,许多放贷人风险意识提升,出现了明显的避险惜贷情绪,今年以来,不论是中介公司还是个人的放贷意愿均出现下降。据人行温州市中支监测,今年二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为21.21%,比去年同期下降3.27个百分点 .
一边是民间借贷出现降温,一边是风险暴露在继续,由民间借贷引发的民事纠纷日益增多。业界人士分析 ,过去几年,受小企业融资需求扩张以及房地产泡沫积累影响,温州等地的民间借贷快速膨胀。虽然去年的民间借贷风暴让许多放贷人有了深刻的教训,但是民间借贷的复杂化以及组织化程度之高,却让其难以顺利抽身,同时部分放贷人抽贷、催贷引起了民间借贷资金链条的紧张。一方面民间借贷总量下降导致一些小微企业资金链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陷入融资困境的小企业又会触发民间借贷风险。
经济下滑引起的小企业经营困难显然是民间借贷风险暴露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势头明显,同时外部需求大幅波动,温州的一些加工贸易型小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出现了减产停产。而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加之高额的利息负担,又继续挤压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负债率较高的小微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很可能成为典型的民间借贷案件。
同时,许多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多通过联保、互保来扩大信用,融得资金。互保在企业发展状况良好时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方式,但是一旦风险爆发,则可能引发捆绑式的链条危机。当前温州民间借贷领域的催贷之风,很有可能通过小企业的担保链条来放大风险。
而且,浙江一些地区的民间借贷经过不断发展,开始呈现中介化、职业化、组织化的新特征,借款协议或者借条已经被一些职业放贷人格式化,同时诸如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加入了资金掮客的行列。这些新现象改变了以往点对点借贷的特征,民间借贷通过中介聚集流转后,往往汇成资金洪流流向同一个投资标的,导致风险较为集中,且风险一旦发生,往往是涉案金额较大、波及面较广的案件。
众所周知,民间借贷风险积聚很大程度上源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放贷人既缺乏风险意识,又难以抵制高利诱惑,从实业平台融资的企业又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资产炒作等虚拟经济领域。这种民间资金大规模外流不仅造成当地产业 “空心化”,同时还带来了区域性金融风险。而经济下行首先刺破的就是虚拟经济泡沫,因此,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继续暴露以及降低其对金融秩序的冲击势在必行。
化解民间借贷风险,长远来看,需要在实体经济中为民间资金寻找投资渠道,改变其过度向民间借贷市场集中的局面。在当前稳增长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规模巨大的投资计划,如果能够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吸引民资进场,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把正在暴露风险的民间借贷资金转化为有益的产业资本。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既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通过中小企业集合债的方式,畅通民间资金与民营企业对接的渠道,同时还要及时引导小微企业加快转型,拓展利润空间。
引导民间资金回流实体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目前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实业利润率微薄,还需进一步放开垄断基础性行业,这是吸纳巨额民间资金的有效池子。上半年,各部门落实“新非公36条”的实施细则悉数出台,还需从政策支持转为实际操作层面。短期来看,要防范民间借贷案件带来的风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也应加强风险排查,建立起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的“隔离墙”。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