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1.1万亿元尚须配置 社保资金直面开源难题

来源:新浪    作者:晏琴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5日

  “手握”1.1万亿元,保险机构下半年面临较大的投资压力。

  7月末,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据初步估算,今年全年有1.1万亿元保险资金需要配置,接近资产存量的30%。但保险资金和可投资品种之间的期限和收益率匹配难度加大,可能会导致资产与负债错配风险。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如何找到投资出口,盘活现有资金,无疑是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与国际保险机构相比,国内保险机构的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申银万国分析师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保险公司投资渠道有限,不能有效分散风险。更多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亟待开拓。

  事实上,在7月31日召开的保监会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就透露, “最近国务院也批准了一些保险资金渠道拓宽的相关内容”,目前保监会正在对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关监管规则,一旦完成,将会尽快出台并予以实施。

  对此,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如若上述投资渠道被拓宽,对于化解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香港招银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郑磊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尽可能地丰富投资渠道,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对行业资产的优化配置、投资风险的分散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在股市、信托、不动产、未上市公司股权等方面,可进一步分散保险投资风险并优化保险资产配置,但储蓄、国债、中长期债券、信托等应该占大部分比例,可达70%,股市、不动产、未上市公司股权应根据实际风险状况来安排合适的投资比例,但总共不宜突破 30%。”分析下半年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国巨资本国际控股集团总裁、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控股集团执行董事、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作如此表示。“今后中长期债券依然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头戏之一。”孙飞说,由于保险资金安全性是前提,必须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中长期债券安全性较高。

  中金公司分析师周光认为,目前,中长期信用债能够提供的利差空间进一步扩大,10年期企业债收益率已超出寿险公司的主流资金成本水平(3.5%~4%),达5.3%左右,而中长期政策性银行债和中长期国债也开始显现出一定的配置价值,如10年期政策性银行债收益上升至3.9%左右。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保险资金投资债券达16923.8亿元,占全部保险投资金额的50.2%。

  债券投资收益率有利于保险机构的长期盈利水平,而权益类投资则对其短期业绩有明显作用。尽管权益类投资仅是保险资产配置中的“小头”,但它在上半年的保险资金运用中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根据今年上半年保险业投资收益数据,上半年股票市场上涨,权益类资产投资收益的贡献度与2008年同期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在上半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7万亿元中,权益类产品占16.6%,比年初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如果讲短期效益,没有比炒股效果更为明显的。保险资金主要怕风险太大。投资基础设施,当然更适合保险资金。如果从赚钱的角度看,那就太过稳定而且收益比较低。不过保监会的指导极为关键。”郑磊告诉记者。

  此前保监会就已作出表态,基础设施投资对目前金融产品不足、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收益率较低的保险投资资金发挥了积极作用,并预计将有更多资金流入基础设施投资中。

  截至6月底,保险机构投资基础设施达749.5亿元,较年初增加210亿元。基础设施债权投资收益普遍被市场看好。申银万国预策,基础设施计划的预期投资收益为6%~8%,且投资周期较长,可与保险公司15~20年期的保单负债相匹配。

  投资基础设施已被市场视为是保险资金分流的新渠道。据了解,目前仍有1106亿元的空间可供保险资金进入。

  不过,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保险资金安全性的要求,决定了风险管理始终应当被摆在资金运用的核心地位。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总体上来说是制度先行,只有各项条件符合制度标准,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投资。”(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晏琴)

分享:

来源:新浪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