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中美利率市场化道路不尽相同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张环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5日

    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中美都采用了非激进的改革方式。当然,相比较而言,两国利率市场化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对美国来说,在其利率市场化之前,已经存在很发达的金融市场,因而其利率市场化的目标相对明确,即在既有的市场利率基础之上实现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而对中国来讲,在利率市场化启动之时,并不存在活跃的金融市场,因此,发展培育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定价机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初期的主要内容。

  以今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以及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首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倍为标志,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各方对银行业前景的担忧也在增加。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究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怎样的影响?而银行业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挑战?

  日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对中美两国进行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利率市场化及其影响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两国都沿袭了渐进的步调,利率竞争驱动的“金融脱媒”也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带来了很大挑战。当然,两国客观环境的不同,也致使两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出现很大不同。总体而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且竞争威胁主要来自银行内部。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利率市场化的确有助于推动银行业转型,并在监管层面上为银行业应对冲击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

  回顾美国利率市场化道路,其大致经历了从自由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的反复调整。在1913年美联储成立前后,美国的利率一直处于市场自由决定状态,利率管制也不在其最后贷款人职责范围之内。直至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为了恢复金融秩序,美国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管制措施:存款保险制度、限制利率水平的Q条例、分业经营、加强联邦监管机构权利等。曾刚告诉记者,尽管这些措施在特定时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后期,通胀高企、市场利率飙升,存款利率上限和金融创新导致银行存款竞争力大幅下降,银行资金来源日趋紧张。尽管随着市场利率攀升,监管机构也在调整存款利率上限值,1962年和70年代分别提高到4%、5%,但面对市场利率的不断攀升,利率上限管制的有效性也被极大地削弱。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最终在1986年实现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中美都采用了非激进的改革方式。当然,相比较而言,两国利率市场化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曾刚表示。对美国来说,在其利率市场化之前,已经存在很发达的金融市场,因而其利率市场化的目标相对明确,即在既有的市场利率基础之上实现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而对中国来讲,在利率市场化启动之时,并不存在活跃的金融市场,因此,发展培育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定价机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初期的主要内容。不那么严格地讲,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大体接近美国利率市场化开始的时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改革的主要内容。其次,利率市场化推进给商业银行都带来了相似的影响。利率竞争驱动的“金融脱媒”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利差收窄也迫使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来源。为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加大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通过综合化经营等方式,来寻求跨行业发展。

  “当然,除了相似之处外,两国的客观环境也存在不小差异,这或许会使两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会有很大的不同。”曾刚表示。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和动力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启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的倒逼。金融市场的竞争催生了众多的创新工具,使原本用来保护商业银行的利差管制成了包袱,不得已只能逐步取消,以恢复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当然,这一时期开始的金融自由化思潮也在理论层面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支撑。与美国不同的是,在中国的金融改革起始阶段,并不存在所谓的金融市场,而在之后的发展中,金融市场也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形成严重的威胁。就这点而言,利率市场化的倒逼压力在中国并不明显。而且,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自由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已受到广泛质疑,以其来指导中国未来的改革实践,或许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而从利率市场化的环境看,中美两国也有所不同。在美国利率市场化开启之时,其金融市场已经非常发达,也正因为此,在利率管制放松的过程中,由金融市场创新引发的“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银行危机。反观中国,在金融改革开始之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占据绝对的主导,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对银行整体形成有力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随后的发展中,银行间市场的壮大使商业银行轻易地跨越了混业经营的障碍,并获得了足够大的空间来应对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在银行间市场的支撑下,在美国令商业银行闻之色变的“金融脱媒”,在中国反倒成了银行拓展多元化业务收入的一个机会。表面上的存、贷款流失,不过是银行的负债和资产结构调整而已,客户、业务以及相应的收入,都没有真正脱离银行体系。就这点来看,即使在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银行业所遭受到的压力可能会远小于美国的情况。

  “结合以上对中美两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比较,有以下四个初步观点值得我们关注。”曾刚表示。首先,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原因在于,从中美对比来看,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大致相当于美国利率市场化启动的时期,考虑到美国在拥有发达金融市场的情况下,还用了16年的时间才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工作。此外,有鉴于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潜在成本要高于美国,为此,还需要在风险分担、危机处置等方面有充分准备,相关制度建设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其次,竞争的威胁主要来自于银行业内部,而不是其他机构或市场的挑战。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冲击大多来自外部,金融市场创新所导致的“金融脱媒”大幅压缩了银行业的生存空间。在中国,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由于各种原因,金融市场并未给商业银行造成太大的威胁。而且,随着银行间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甚至也成为了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在这种背景下,表面上的“金融脱媒”并不是来自外部的冲击,更多的是源自银行内部竞争而进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从这点来看,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最大的竞争威胁并不来自外部,而是银行之间的竞争。实现了综合化经营的大型银行,会利用其平台方面的优势,对业务单一的小银行形成较大的挤压。如何应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是监管和政策部门需要及时研究的问题。”他说。

  第三,利率市场化会推动银行业转型。尽管所受到的冲击与美国会有所不同,但在银行业务结构调整上,两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还是相同的,即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客户结构、优化收入结构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等等。当然,不同类型的银行还是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制定有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如:大银行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小银行向专业化、社区化发展,等等。

  最后从监管引导上讲,应探讨更为系统的措施,为银行业的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一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及竞争加剧可能对银行利润产生冲击的情况下,合理对待银行的业务创新,为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提供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针对大型银行机构,更为系统地探讨综合化经营的路径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建设;最后,也是我们最想强调的一点,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特别是对那些地方中小银行,要进行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确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更为正确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