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贾广军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3日
在全球经济前景暗淡,国际银行业危机蔓延以及国内经济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2011年净利润突破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以上市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近几年来净利润大幅增长而被解读为“暴利增长”。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银行业高盈利水平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本文试图从一个客观并宽泛的角度,去解读关于银行业利润水平的问题。
2011年我国银行业利润相关指标情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2011年末,我国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银行业总资产规模88.40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净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资产利润率为1.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为20.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息收入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非利息收入5149亿元,同比增长46.3%,成本收入比33.4%,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
(二)部分指标对比分析。1.资产利润率。2011年我国银行业取得了1.04万亿元的净利润,单纯从数字角度看,确实很高,但结合资产规模看,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也仅仅是1.3%,一般制造业这个指标也能达到5%,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的39个行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超过8%,有色金属矿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制品业更高达22.4%、22.2%、16%、15.5%,我国银行业利润的取得,更多的是一个规模效应。
2.资本利润率。2011年我国银行业资本利润率为20.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虽然资本利润率这一指标被认为是对比不同企业盈利能力高低比较合适的指标之一,但由于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负债经营行业,使得银行业本身就是高杠杆率的行业,其资本利润率指标一般高于工业等其它行业,所以过分偏重这一指标对比得出的一些结论,有失偏颇。
3.利润增速。2011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36.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的平均利润增速10.9个百分点。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与银行业利润增速基本持平,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速分别为53.1%和59.1%,分别高于银行业利润增速16.8个和22.8个百分点。
银行业利润快速增长的基础
(一)实体经济发展为银行业利润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2006~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88%,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增长2.18倍,同期银行业总资产年均增长率为20.81%,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增长2.62倍。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下,经济的发展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利润增长创造了条件。分析表明,我国银行业资产总规模的变化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一致,我国银行业的资产总规模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是依靠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取得的。
(二)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为银行业利润的增长打下了基础。20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媒体曾多次唱衰中国银行业,认为我国几家大型银行已经技术性破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大了对金融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置换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化解了历史风险,为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银行业利润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基础。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核心资本达到5.3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5%,资本充足率达到12.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从入世前的20%下降至目前的1%,大量国家财政、外汇资金的注入,化解了银行的历史包袱,为银行业利润的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银行业自身的努力,有效改善了整体经营面貌。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机构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优化资产结构、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在收入结构、成本控制能力和资产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是盈利模式多样化。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的不足9%提高到19%。二是对成本控制力度不断加大,成本收入比逐年下降,平均值已从2008年的40%下降到2011年的33.4%,而同期国际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水平从54%上升到近60%,成本的降低为银行盈利提供了空间。三是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11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17.80%下降到1.0%。不良贷款持续下降带来信贷成本的明显下降,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保障了利润增长。我国银行业利润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的结果。
银行业高盈利水平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一)社会融资结构的长期调整压缩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空间。目前,中国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这使得一方面实体经济资金来源仍将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引起经济倒退。另一方面,银行本身即是经营信用的特殊行业,除经营信用、创造信用的特点外,高风险也是其行业特点,加上其依附于经济的特征,一旦经济运行不稳或下行,就有可能导致巨额资产中蕴含风险的集中释放,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显著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同时,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4地开展地方债试点,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社会融资结构面临着由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体系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市场或生存空间必将大大压缩,其传统盈利模式、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及风险管理手段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银行业依靠规模效应取得的快速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目前,我国银行业80%的利润来自于利息收入,这种依靠资产规模扩张,以消耗资本金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一是目前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具有很强的政策依赖性。2008年底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为银行资产业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需要看到,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具有阶段性,依赖于国家政策带来生息资产大规模扩张的银行高利润增长将面临挑战。二是规模的扩张是以消耗资本金为代价的,资本补充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依托于留存收益等内源性资本积累,势必减少对投资人的分红比例,形成变相对投资者权益的侵犯;外源性资本补充势必挤占社会资金资源,造成一部分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趋严重化。三是这种发展模式使得资本金长期处于“动态饥饿”状态,形成“规模扩张—补充资本金—再扩张—再补充”的循环“怪圈”。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融资结构的完善,依靠规模效应取得利润高增长的模式,长期看难以为继。
(三)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近几年,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可能有一些银行贷款客户会退出市场、出现违约,同时,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资产价格回落,商业银行抵质押资产可能出现不足值问题,贷款价值比变化可能导致违约增加。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到期较多,风险缓释的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不良资产上升压力。一旦不良贷款大量反弹,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将动用银行部分收入,从而减少银行利润。
(四)监管要求提高,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加大。2009年以来信贷资产的快速扩张大量消耗了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的金融监管机构都进一步强化了对资本的要求,不仅强化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明确了逆周期资本缓冲等宏观审慎要求。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首先是明确了针对商业银行的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其次是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同时,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为1%。资本要求的加强,使得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利润空间将被压缩,资本利润率必将降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