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8日
每当暑假来临,他们的生活免不了陷入孤单和思念。离开了校园,离开了老师和同学,甚至连父母也不在身边。他们惆怅的脸上写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孩。
暑假期间,记者探寻这个特殊的群体,记录他们的点滴生活和喜怒哀乐。
8岁的曾庆亮刚刚读完小学一年级,和爷爷奶奶生活在赣州市五洲大道。他的父母在深圳打工,每年只有春节回来一次。暑假里,亮亮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一架遥控飞机。记者问他:“想爸爸妈妈吗?”亮亮说“想。”“想爸爸妈妈了怎么办?”“打电话……”
曾庆亮在整理自己的玩具。
5岁的曾惠珍还在上幼儿园大班,住在赣州市八一四大道附近。父母在广州打工,一年回来一两次。暑假里珍珍很安静,喜欢画画,还会给奶奶梳头发。奶奶夸她:“我们家珍珍好听话,现在懂事多了。” 珍珍也不答话,一个人倚在窗前,默默想着。
曾惠珍趴在窗台上,或许是想爸爸妈妈了。
住在赣州开发区金龙路的聂烜平、聂翔姐弟也是一对留守孩,他们的父亲在广州务工,母亲在开发区一工厂上班,但很少回家。姐弟俩平时随外公生活。暑假里,读小学的姐姐很照顾读幼儿园的弟弟,常常陪伴他玩小火车,教他读书识字。
聂烜平教弟弟聂翔读书识字。
也有一些留守孩利用暑假来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开学了再返回家乡,他们被称为“小候鸟”。12岁的韩江是兴国人,在兴国县茶园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他的父母在赣州中心城区开了家兴国米粉鱼小店。今年暑假,他第一次来到赣州,和父母团圆,晚上睡在出租屋的沙发上,白天则在小店里帮父母干活。虽然辛苦,但韩江一点都不觉得累。“和爸妈在一起的日子,觉得很开心。爸爸还带我去了游泳呢!”
在赣州市医学院路,14岁的黄茂赟和10岁的黄丁辉姐弟每天在这里帮妈妈卖豆腐脑。他们在兴国上学,暑假里来到赣州和父母团聚。他们的妈妈在赣州摆小吃摊,爸爸是建筑工人。姐弟俩每天6点就要起床干活,但和父母团聚的日子依然让他们快乐无比。
黄茂赟、黄丁辉姐弟在帮妈妈卖豆腐脑等。
7岁的黄安琪在南昌市进贤县读小学一年级,父母在赣州务工。暑假里,小安琪来到赣州与父母团聚,住在赣州市洪城巷。父母白天务工,小安琪依然孤单。为了充实留守孩的暑期生活,洪城巷社区居委会向留守孩开放活动室、阅览室,驻社区的“三送”干部不时带领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小安琪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我喜欢赣州,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暑假。”对她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开学后我能在这里读书就好了,不希望和爸妈分开……”(何敬英 记者谢东琳 胡怀军 张庆云 刘青 见习记者欧艳芬 文/图)
章贡区洪城巷居委会阅览室里, “三送”干部郑凤凤(右二)教留守孩识字唱歌。黄安琪(左三)从南昌来到赣州探望务工的父母,在赣州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