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4日
据经济之声报道,最近两个月,不少地方都出台了自己的投资政策。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大约有7万亿元。市场人士认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来临。
在这些省市的投资规划中,不乏大手笔。比方说,广东省总计提出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万亿元;重庆市政府发布的三年规划中提出,将投入1.5万亿元,建成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甚至连湖南省长沙市也宣布,今年要上马19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到8292亿元。
如此纵横捭阖的大手笔,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还是"稳中求进",调整结构后的理性扶持?有分析人士担忧,新一轮投资竞赛正在展开,这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不能真正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不过,也有人认为,这轮投资和上一轮的四万亿投资相比,效率应当会有所提升。
通过梳理相关规划也可以看出,钢铁、水泥等严重过剩、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的行业已无人问津,甚至像光伏这类项目,由于产能过剩,相关规划中也很少提及,地方政府的做法趋于务实。另外,有观点认为,很多项目的实施需要基础设施先行,钢铁、水泥等基建相关行业的需求将受到拉动,去房地产、去重化工业所带来的需求下滑将得到一定弥补。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从区域来看,中西部投资需谨慎。当前需要关注的不仅是经济总量问题,更是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比如2009年出台的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自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率都比东部要高得多。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性资金划拨的投资效益大大低于东部地区。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可能正在经历"中央向地方转移"、"政府向民间转移"两个重要的转型,中国经济的"内需战略"正处于关键时刻,"从前是长胖了,长高了,现在要长肌肉,长结实",因此,首要问题是克服"内虚症"。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并不看好现在这种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他表示,过去几年,很多地方上马的项目"基本还债无望,很可能引发不容乐观的银行坏账"。今年如果再次听任地方随意铺摊子,大胆投资,在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借助于银行信贷。这样,"债务黑洞越积越大,这对于银行而言,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选择"。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也认为,与上一轮中央主导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具有统筹安排、系统协调等优势相比,此次地方版"4万亿"投资计划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加重金融风险等隐患。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