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6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信息走进来、让产品和劳动力走出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此,南康市审时度势,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切实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问题,用信息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信息化点亮农村大市场
□阳金华 李宛容 张华源
不容忽视的现状
新时代是信息的社会。信息闭塞,特别是赣南的一些边远山区,信息更是落后。赣南虽然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宝贵的农家财富,可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信息不畅,使得很多农产品走不出大山,不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带来的后果还远远不止这些。人们常说:“有山有地就是福。”可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农田耕作,往往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更难达到挖掘其更深层次的财富。传统农业,常常是辛苦劳作大半年,却因农产品不够新鲜、不够有特色,卖不到好价钱,农民只得望地兴叹。
因此,在目前的农业格局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信息走进来、让产品和劳动力走出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事实上,实现农民网上购物、销售的目标并不遥远,目前在农村建设现代通信网络是见效最快、扶贫效果最明显、也最容易切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没有更好的教育投资情况下,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就地培养农村人才势在必行。让农民看到、听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东西,在广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使农民改变观念,拥有健康的文化活动,了解政策法律,树立道德观,最终提升农民素质。
农村信息化的“南康模式”
为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南康市把农村信息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单列的一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积极探索与实践农村信息化的新路子。
该市强化组织领导,加大了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力度,努力打造完善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有230个村(社区)设立信息服务站。该市还安排80万元“农村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于今年在16个乡镇和160个村开展省级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该市现已发展985户农村信息户,举办“信息技术乡村行活动”350场。该市还不断强化“南康‘三农’信息服务短信群发平台”建设,免费为广大农村科技带头人、专业大户等及时提供各类“三农”信息。“南康农网”“南康牧渔手机报”“新农村建设网”“农村科苑”、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让南康实现了农村信息化无服务盲区。
随着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南康市甜柚、生猪、蔬菜、花卉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的腰包鼓了,更激发了他们使用信息产品的热情,带动了他们科学种养、网上销售的积极性,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机制正在形成。
打通“最后一公里”
目前,农村信息化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该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强化认识,克服部分地方政府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的短期行为。各级领导应牢固树立“信息兴农”的观念,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
二是要构建起“五位一体”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手机、网站等新型传播媒介和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分散的信息服务模式。
三是要推动民间力量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中坚力量。龙头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网站,让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也应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和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
四是要在信息化进程中不断提升农民素质。现阶段,农民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民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此,应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精通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让农民变“信息淡漠”为“信息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