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5日
蒋飞
[ 如果金融领域的改革能够推动制度变迁,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则当下之功不但对于短期内提振经济有效,更在于探索长期发展模式的意义 ]
2012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四个年头,中国的经济增长再次放慢,过热的风险已经是过去时,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甚至超过金融危机期间。也是今年,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监管发生了一次罕有的共振——放松管制,推进市场化改革。人们不难发现这两件事情之间的联系。
金融压抑倒逼
“一行三会”在前三个季度中都推出了意义深远的重大举措。市场一度将其解读为与行政主管官员更迭有关,是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其政策的内在逻辑与步骤的协调统一,已经很难用单个部委的“某某新政”来解释。
四年前的四万亿暂时把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的漩涡边缘拉回来,但它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内部的结构失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这一次,不会再有政府的四万亿,靠什么给苦苦挣扎的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输血?以国有资本为主的金融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民间金融长期受到抑制,民间资本要进入正规的金融行业同样会碰到玻璃天花板。金融业与金融市场,这台实体经济的引擎和润滑器,自身却没有足够的动力,就连传动装置也缺乏足够的润滑。
巨额的储蓄缺乏投资渠道,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无门。金融压抑在当下中国的经济现实中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势在必行,放松管制势在必行,真正的市场化势在必行。
“一行三会”总动员
作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利率改革在今年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6月8日和7月6日,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经历了两次调整。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称,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除城乡信用社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不设上限管理,在基准利率以下具有30%的自主定价空间,实际执行利率由银行根据财务成本、风险状况及盈利目标等与客户议价决定,基本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更重要的是,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惊险一跃”。
区域金融方面,民间的金融行为首次得到官方认可。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综合金融改革试验区,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对于温州金改,巴曙松等学者则建议尽快为小贷公司正名,认可其金融机构的身份,允许持牌的小贷公司向特定客户吸纳存款。
证监会今年的市场化改革明显带有新任主席郭树清的个人风格,因而被媒体称作“郭氏新政”。其主要内容包括新股发行体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放松证券、期货和基金三大类机构的管制,进一步完善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体制和机制等等。
一些市场创新明确指向帮助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不需要审批,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向市场交易所报备即可。目前试点阶段完成备案的企业,发行综合成本仅12%,远远低于向银行借款的实际成本,且避免了各种环节的寻租行为。
“新三板”扩容也已经正式宣布。虽然顾及到“扩容”对股票市场的心理压力,现阶段仅新增三个试点园区,且暂时没有放开200人的股东上限,但毕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门槛进入资本市场的通道。过去,中小板、创业板一直因为实际门槛过高而受到诟病。
保险领域或许是近年来改革步伐最慢的金融领域。今年项俊波到任保监会主席后,先是四大保险公司升格副部级,间接解决保监会监管定位与四大保险公司人事管理之间的矛盾,接着是多项险资运用的市场化新政,全面放宽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保监会的动作也引起了证监方面的关注。上个月,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称,对于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证监会将提供配套支持,并促进和提高证券机构服务险资的能力和水平。
以持稳见称的尚福林,到任银监会后虽然没有引人关注的大动作,但其担负的责任却并不轻松。银行体系作为地方政府“二财政”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观,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需要时刻关注。巨量的银行理财产品和融资性质的资金信托产品,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随时爆发的风险敞口。
从某种程度上说,银监会加强监管,守住坚守风险底线这个根本,是对包括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保障。一旦银行体系发生任何问题,很可能造成管制的反弹,市场化改革将被迫开倒车。
监管创新
监管本身的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国内的金融市场和监管不仅存在人为的割裂,分业监管的格局也越来越不适应混野经营的现实,场外市场的体量则更加大了统一监管的迫切性。
债券市场至今仍然是多头监管,审批制度也不一致。尽管发改委、证监会和央行之间已经建立了协调机制,但尚未见到统一监管的具体步骤。分散在三大监管部门的资产管理行业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就资管来看银行、保险、券商和基金、期货极大行业已经是混业经营。由于《基金法》尚未将资管视作一个整体,这几大行业缺乏普遍适用的监管原则。
随着各类场外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遇到的挑战更大。银行理财产品体量已经非常庞大,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未来也将开发自己的投资于非公开市场的产品。场外市场曾孳生出次贷的病灶,这也不能不在我国引起警惕。
与过去很多次经济下滑不同的是,中国这一轮可能是长周期性的增长放缓,持续时间究竟多长尚无从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金融领域的改革能够推动制度变迁,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则当下之功不但对于短期内提振经济有效,更在于探索长期发展模式的意义。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