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7日
本周内第三个险资投资新政落地,是市场期待已久的险企投资股权和不动产的开闸。
7月25日,保监会在其官网公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保险公司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的账面余额由两项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调整为10%,而投资不动产的比例从原先的10%提高至15%。截至今年6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6.78万亿元,根据股权以及不动产投资比例累计提高(上季末总资产)10%计算,上述新政将有望释放出近7000亿元的险资投资需求。
自7月19日出台《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7月23日出台《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到7月25日再次出台《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投资创新政策给保险业带来显著利好。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预期投资新政十三条剩余的部分有望很快出台。
“松绑”风险几何
从险资投资股权和不动产原有的暂行办法到如今的投资新规,投资者们翘首以盼了整整两年。但所幸新规放开的尺度和速度并没有让市场失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门槛,扩大了投资范围,上调了投资额度。
《通知》取消了对投资标的上年度的盈利要求,对投资标的净资产要求由10亿元降至1亿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由150%降至120%;投资未上市股权、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金融产品上限由上季末总资产的5%上调为10%,保险公司投资同一股权投资基金的账面余额,不高于该基金发行规模的20%,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及其保险子公司,投资同一股权投资基金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该基金发行规模的60%;投资不动产、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及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上限由上季末总资产的10%上调为15%;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权从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企业的股权,扩展到能源企业、资源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现代农业企业、新型商贸流通企业的股权。
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的放宽看上去很美,同时蕴含的风险也在增加,比如股权投资对投资团队要求较高,不动产投资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很大,而保障房和公租房项目投资,也被认为政策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过,国泰君安保险业分析师彭玉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只是一个行业的风险,并无特别针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的风险。
保监会也针对此次的“松绑”设置了防火墙。比如禁止股权投资项目公司对外投资,防范资金挪用和违规操作;防止以养老项目名义建设和销售商品房,防范以自用项目名义投资不动产。保险公司以股权方式投资不动产,应当严格规范项目公司名称,限定其经营范围。而为了控制不动产投资的关联风险扩大,还禁止保险公司利用投资的不动产提供抵押担保,限制了项目公司的融资比例。项目公司可用自身资产抵押担保,通过向其保险公司股东借款等方式融资,融资规模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40%。
短期利润贡献有限
近7000亿元险资的“松绑”将会给保险公司带来什么呢?
本报记者了解到,原有股权、不动产投资管理办法是在2010年7月31日发布实施,投资渠道的放开迅速带来投资回报,保监会全行业投资资产分类收益率显示,2011年投资性房产收益率高达18%,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达5%,超过债券、存款收益率。只不过由于渠道刚刚放开,投资占比仅在5%左右,对整体投资收益拉升贡献有限。但此次《通知》出台将投资上限大幅上调,而且更加分散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品种可以降低保险资金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从而可以获得长期稳定。
虽然中长期利好,但短期内并不能为保险公司贡献太多利润。
“放宽一回事,保险公司实际投资状况是另一回事,保险公司的投资还是会根据自己的资产配置和节奏去做,像原来的权益类配置也还没有到上限。我接下来比较看好的是以簿记建档方式公开发行的无担保债,可以提高一些收益率,而且风险不大。”广发证券保险业分析师曹恒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也有业内分析师表示,短期内能够快速提升投资比例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由于此次合并计算基础设施和不动产金融产品比例,相当于变相大幅提升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上限至20%。
纵观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投资资产结构,均以固定收益类投资资产为主,风险较大的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大约在10%左右。2011年中国人寿的权益类投资比例为12.08%,在4家上市保险公司中是最高的;中国平安为11.5%;中国太保为10.25%,并且配置了1.26%的投资性房地产和4.89%的基础设施类投资计划;而新华保险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最低,仅为7.8%,投资策略相对保守。但由于新华保险的股本较小,净资产与业绩的基数低,因此权益类投资收益提升对业绩的提升与净资产的提升依然较高。曹恒乾表示,假设13项投资新规能够全部落地,将提升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约10%。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