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0日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直是多少寒贫之士的美好愿望。如今,不仅要住有所居,更要住得安心。在兴国县,困难群众的这种愿望正逐步成为现实。近年来,兴国县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多方调研先行实践,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圆了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多重制约
“忧心房”依旧“横行”
盛夏时节,笔者走进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山阳寨,一路青山绿水,鸟鸣花香。翠绿本该是这里的主色调,然而,眼前一栋栋危旧的土坯房却把这个古朴小村硬生生地调成了赤黄。这些年为什么一直没有改变?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当地的村民,“没有通路,想建房也建不了啊!”村民欧阳榜森一语道破。“村民们的家庭收入以传统农耕为主,根本无力筹集建房资金。虽说这些年有危房改造指标,但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运输建筑材料的车根本进不来,所以这些年村民们还住在老房子中。”65岁的欧阳榜森沧桑的脸庞上写满了无奈。
像山阳寨村民一样,兴国县还有很多农村家庭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危房改造指标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兴国县规划建设服务所所长谢崇辉对当前农村危房形势有着这样的理解。他告诉笔者,目前该县的26个乡镇共有包括土坯房在内的危房44404户,其中需要重建的D级危房29770户。数量如此之多,而改造的指标却有限,远远无法满足所需,从本质上难以扭转局面。
阳光操作
“舒心房”上好“保险”
“不能等,不能靠,先行先试、主动探索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兴国县的决策者暗下决心。
为了让农民早日搬离“忧心房”,住上“舒心房”,该县早在 2009年便成立了以城建局、民政局、财政局、发改委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决策调度和督促检查,同时各乡镇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各村成立相应的理事会,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该县还抽调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进村入组进行摸底调查,广泛征求群众对危房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该县规范危房改造指标发放操作程序,按照群众自愿申请、集体评议、入户审核、审批公示的程序,采取“实地查看、逐户访问、认真核对、反复评比”等方式,严格而公正地筛选危房改造对象。在危房改造过程中,该县加大对“两红”人员、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优先改造特殊群体的危房。针对改造资金不足的难题,该县还通过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和农户自筹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大对危房改造工程的监管力度,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对其进行巡查,确保工程质量。
百姓受惠
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真是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还能享受这么好的政策!”7月12日,说起前不久搬进去的新房,兴国县永丰乡永丰村红军失散人员谢良炳感慨万分。从去年11月申请的危房改造指标批复下来,获得4万元的建房补助,到今年1月新房竣工,谢良炳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现年98岁高龄的谢良炳特意请来工匠在新房大门正中央雕刻了一颗五角星。“这颗五角星代表着党,它永远烙在了我的心中!”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入390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和维修3554户,受惠群众达1.4万人。农村危房改造不仅让农村百姓住上“舒心房”,还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党支部书记谢爱民对笔者说:“以前住在土坯房里,村民们不仅担惊受怕,而且周边环境也差,现在大家都住上新房,家家门前的水泥路通往村道,居住环境更好了,大家都满怀感恩之心!”(王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