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民生与经济并重 看龙南如何把“人”字写大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6日

一撇一捺,合成一个“人”字。把撇拉长,把捺加粗,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把“人”字写大,正是龙南县委、县政府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该县把民生经济并重,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统筹兼顾,让“人”字变得丰富多彩、熠熠生辉。

■人缘:从外来者到“新市民”

龙南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占总员工数的25%,并以每年近2000人的速度递增。近年火爆的楼市中,来自农村及外地的购买者占了七成。不经意间,龙南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有人缘的城市。

好人缘,在于有一套“进得来、住得下、不想走”的引人机制。该县去年主动邀请10多个商会和数百名老板来龙南做客;招良纳贤的政策让3000余名外来人才既安家又安心;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的生活环境,如一块充满引力的吸铁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工子女免费就近入学制度、劳动合同全额保障措施等优惠政策,让每一名外来者切实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来自重庆的务工人员曹礼贵感慨地说:“在对待外来工方面,龙南县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龙南县以情留人,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生活。龙南中学近年引进了150多名优秀外地大学生,该县妇联热心为他们牵线搭桥,使许多外地教师与本地青年结成连理。刚与一名龙南女孩结婚的外地教师刘雄兵说:“我的家安在龙南,心也安在了这里。”

■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升级转型

近日,该县夹湖乡农民赖林文领到了由县劳动就业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他兴奋地喊道:“我考取电车资格了!”农民考证书,在龙南早已不是件稀罕事,它只是该县全民培训机制的一个部分。

抱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升级转型的宗旨,龙南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每年投入100万元专款,建立了13个专业培训基地,对公民实施免费培训。以创业培训基地为例,如今累计有500多名困难人员经过培训成功创业,成为老板。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龙南创造性地在各类产业基地上建立200多所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把培训课堂直接搬到基地上,形成了“培训跟着产业走,教室建在基地上”的培训模式,使1万余名普通农民边学边实践,成功转型为掌握一定科学种养技术的新型农民。

在龙南县的决策者看来,人才不是专家的特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才的潜质和需要。为此,该县努力为全县干部群众提供成才的机遇与空间:每年派出几批中青年干部到外地高校进修深造;投资2800万元,与省人力与社会保障厅共同建设了集人才培训、服务和交流于一体的江西龙南公共实训基地;引资1.2亿元,建设中国家具产业龙南实训基地,每年可培养家具设计师、技师数千名。

■人居:“和谐龙南是我家”

龙南县有21名百岁老人,每个季度他们都能如期领到由县财政拨款的1500元“寿星津贴”。接过敬老金,龙南镇新都社区108岁高龄的唐香坤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老了还能领到政府发的工资。”百岁老人领工资,这是该县致力于民生保障的一个缩影。

该县领导认为,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都应该是执政的重点。为此,龙南县财政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2011年全县投入3.65亿元用于开展100件惠民实事,增幅达37.6%,尤其是完善普惠制度,推广城乡低保、大病医疗救助、贫困生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四个“全覆盖”。同时,廉租房建设、敬老院建设、教育关爱工程等民生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该县去年实施的40多项重点项目建设中,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民生项目占了近一半。

“不仅顺应民心,还积极听取民意。”这是龙南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县城下西门社区的群众反映上公厕难,县里立即拨款新建和改造了20座公厕;多名环保监督员刚刚联名建议关停污染源,建设生态绿色城市的理念很快就写入县里发展计划;龙南近年教育有所滑坡,家长提出合理建议,县里立即采纳,并通过财政加大教育拨款力度来关注教育、关心教师、关爱学生……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梁燕 特约记者傅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