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作者:包兴安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0日
编者按:2012年即将走过一半,经济金融领域的“风吹草动”,经过媒体“误传”和放大引起经济、市场动荡与不安。各种消息和解读常常是“推波助澜”,有的是“无风不起浪”,也有的纯粹是“捕风捉影”。本报试图通过对一些话题的澄清和还原,倡导财经媒体应真实、客观、公正地向公众报道财经新闻,不要“大惊小怪”、“大呼小叫”,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实现对舆论及时、正确的引导,为中国经济改革鼓与呼。
现在的财经媒体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就是经常“大惊小怪”、“大呼小叫”,显得过分敏感。比如,GDP增速达到8%左右,就有媒体惊呼中国经济有硬着陆的危险。难道8%还不够快吗?这已相当于车速每小时120公里了。又比如,外贸稍微有一点逆差,马上就说中国经济不行了、外贸出口不行了。之所以有这种过分敏感,是没有看到我们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实,怎么用掉它都还是一个很吃力的事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但新闻工作者不够专业是主要原因之一。编辑记者要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努力使报道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更加稳重,有开阔的视野,避免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现在网络上时有谣言传播,而且制造谣言的人丝毫不负责任。因此要进一步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
——摘自证券日报社社长谢镇江出席央视财经频道高峰论坛期间接受央视主持人采访的发言
2012年上半年八大财经澄清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媒体的宣传报道已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以来随着各大财经媒体报道解读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措施,比如对于经济刺激计划、楼市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等使得各大部委忙活了起来——辟谣和澄清。这些现象背后,财经媒体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1 新审批项目与经济刺激计划无关
澄清单位:国家发改委
缘由: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提出,推进“十二五”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经确定项目包括铁路、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近日,发改委披露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首钢迁钢等几大钢铁项目以及中西部一些支线机场项目。由此让一些媒体猜测政府将出台新一轮刺激政策,甚至出台“4万亿”、“2万亿”刺激计划。甚至有媒体言之凿凿,国家发改委一天批复上百个项目以及各地排队拜会发改委“跑部前进”更似乎成为这一猜测的有力“佐证”。
澄清内容:新华社5月29日发布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吹风会澄清所谓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呼之欲出以及4万亿投资2.0版来了等不实报道。5月21日批准的91个清洁生产机制项目,部分是4月批准的,且4月也批准了约90个项目,且投资方为企业,属于参与国际CDM机制合作项目,和国家稳增长投资无关。一些媒体的报道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今年以来,发展改革委每月都有若干项目获批,多数是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等节能减排类项目。其中1月公布的项目是去年12月审批,今年4月公布的90余个项目大多是3月批准的。
2 股市不是“政策市”运行有其内在规律
澄清单位:证监会
缘由:长期以来,我国股市被人们视为“政策市”、“信息市”,究其原因,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不强、市场运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关,股市的涨跌经常与政府出台政策相关联,因此,很多投资者会形成“证监会对股市涨跌负责”的印象。
澄清内容:证监会6月12日晚间发布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问答,回答了目前市场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其中,针对“政策市”及“证监会是否对股市涨跌负责”等疑问,证监会称,股市运行有其内在规律,证监会在其中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
事实上A股的部分涨跌情况也能证明前述情况,比如国有股减持、股权分置改革等,都曾引发市场的大涨或大跌。但A股市场也有不少政策失效的例子,比如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整,牛市提高印花税未能起到降温的作用,而熊市降低印花税也未能刺激股市上涨。
作为监管部门,证监会的职责是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除了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之外,证监会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
3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并未调整
澄清单位:银监会
缘由:有媒体针对银监会6月8日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指称,对在央行降息的同时,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首套和二套房风险权重统一规定为50%,两项政策叠加,小型银行在首套房贷利率上有可能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更多的银行会加入首套房贷7折或8折房贷利率优惠的行列。
澄清内容:银监会6月14日发布声明,本月8日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与现行监管规定相一致,未做任何调整。近日,有媒体称,银监会降低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纯属误解。
去年8月,银监会公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时,曾提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区分首套房和第二套房给予差别风险权重,用于购买首套房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45%,用于购买第二套房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60%。但银监会最新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取消了此前征求意见稿中区别划分首套房和第二套房的风险权重,明确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
4 “地产松绑”纯属捏造
澄清单位:国家发改委
缘由:有媒体相关报道中数次引用“发改委内部人士”的话,称“调控房地产引发的经济真空比预想的情况还要严重,但不调控房地产就此引起的经济问题不会比现在更少。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通胀可能比通缩更好应对,此次开闸放项目,意在拉动快速回落的经济。但该人士也强调,如果这些方法还是不行,那么未来不排除给地产项目‘开口子’”。
澄清内容:针对6月10日有媒体报道称“发改委人士称地产松绑或是救市第二张牌”,国家发改委12日发表声明称,经查该部门最近没有人接受过该媒体记者的采访,有关报道纯属捏造。
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有关调控放松的传言铺天盖地,真真假假,以至于相关部门不得不出面“打假”,重申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的决心。
5 房贷利率下限7折不再放宽
澄清单位:央行
缘由:央行6月7日下发银发[2012]142号文件(特急)。随即,有媒体刊文称,央行“这份6页的材料在第2页中明确提出,‘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利率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至0.8倍,个人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7倍。在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当口,央行的这一表述格外引人关注。”
澄清内容:央行新闻发言人14日说,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对个人住房贷款一直实施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审慎性监管。个别媒体称“央行特急文件规定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七折”,有意曲解央行政策意图,有市场炒作之嫌。
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银发[2012]142号文的内容是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央行调整利率、次日生效,历来都向银行系统发一特急文件予以说明,以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在政策当晚完成全行计息系统调整,次日可按调整后利率正常营业。文中提到“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7倍”,是要明确在允许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放宽至基准利率0.8倍的同时,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不再进一步放宽,此次仍保持基准利率的0.7倍不变。
6 国际板没有实质性启动计划
澄清单位:上交所
缘由: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一大重要目标,国际板何时推出,一直是资本市场悬而未决的问题。6月1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发改委等八部委制订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称,要“适度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包括“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这被媒体解读为国际板即将推出的信号。
澄清内容:对于国际板即将启动的传闻,上交所回应称,《指导意见》是一份中长期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其中关于“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具体内容,上证所一直都在研究、筹备中。近期,上证所国际板没有实质性的启动计划。
自去年6月以来,在官方文件中,国际板这个词汇一直“销声匿迹”。《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得国际板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由于市场预期国际板的出台,将对市场资金起到分流作用,因此,每次国际板有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股市震动。八部委制订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再次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关于“国际板将在短期内推出”的传言一时间成为最大的新闻。
7 拟建立证券借贷交易所报道不实
澄清单位:证监会
缘由:年初时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政府将建立一家新机构,名为“中央证券借贷交易所”,为融券卖空提供便利。市场监管者中国证监会将是该机构最大股东。
澄清内容: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1月5日对此予以否认,表示并未设立该文中所称的证券借贷交易所,该报道属虚假报道。并表示证券金融公司目前仍在进行相关业务的筹备工作。
证监会于2011年10月发布《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标志着融资融券转融通试点业务进入冲刺阶段。按照该办法,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将作为转融通业务的平台,负责向证券公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该公司已于去年获得工商部门的企业名称核准,据了解目前正在筹建过程中。
8 铁道部成立三大集团纯属谣言
澄清单位:铁道部
缘由:近日媒体报道称,铁道部正在谋划成立投资、建设、运营三大集团。具体方案为,投资集团公司未来主要负责铁路建设领域的融资和投资,建设集团主要负责铁路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等,运营集团主要负责下属运输公司的各项运输内容及对全国运输实行统一指挥。
澄清内容:铁道部回应称,经核实,此报道纯属谣言,铁路有关人员将到该报社了解相关情况,并对其谣言可能造成的后果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