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再融资规模和方式已初步明确,银行股很难在全部完成融资前为投资者带来超越A股大盘的收益。而紧跟其后的潜在保险再融资,可能会使A股再次上演2008年初中国平安宣布巨额融资后的单边下跌局面。
4500亿元左右,这是记者在询问三位银行分析师、两位银行人士和监管人员后给出相对明确的8月份银行信贷数据。
这是继6月的6034亿元、7月的5328亿元后,中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额的再次下降。依据16家上市银行半年报以及近期记者从银行了解的情况,资本金已成为制约银行信贷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从商业银行的运行来看,由于受限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的逐渐抬高,2010年上半年银行资产扩张速度明显慢于2009年,平均贷款增速在22%左右,低于去年同期35%的水平,其中以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为首的中小银行贷款扩张速度最快,而民生银行 的贷款同比增速仅为5.27%。
在金融危机后时期,特别是在2009年巨额信贷投放之后,中国央行和银监会都用此来抑制银行的不理性放贷行为。
从中国各大银行上半年的业绩看,其创造利润的商业模式高度一致近乎到了诡异的程度。为此,中国银行业这一高度“同质”的行业,给出了同样的回答——一起再融资。
一样的赚钱方式和再融资
从中报看,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速度依然较快,其中南京和北京银行 由于资产扩张较快,对资本的消耗依然较大,资本充足率下滑幅度位居前列。新上市的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 资本充足率也较上年末分别下滑了1.76%和1.03%——虽然上市募集资金使两行的股本得到了扩充,但发行上市后派发和拟发的现金股利和按银监会监管要求调整的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数量减少额,合计远大于股本增加的资本项,从而造成了资本充足率下降较快。
而资本状况始终不错的工商银行本次也下滑并超过1%,主要是由于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明确贷款损失一般准备计算标准的通知》的规定,自2010年第二季度起,贷款损失一般准备以贷款余额的1%为上限计入附属资本,导致附属资本减少过快。
从横截面来看,按照大银行资本充足率11.5%和中小银行10%的监管要求,农行、光大和工行尚未满足监管红线,农行相差3.19个百分点,差距较大,光大和工行分别较标准尚有0.64%和0.16%的差距。而其余银行虽然满足了监管标准,但依然处于危险区域,特别是大银行,如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仅超出0.18%和0.23%,资本状况并不乐观。
“上半年股东会通过了100亿元次级债和200亿元金融债发行方案,其中200亿元金融债就是为了解决负债期限匹配问题。但是金融债今年发不了,次级债因受到核心资本充足率限制,估计只能发80亿元。”北京银行董秘表示。
北京银行上半年不断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先是于一季度加大债券增持力度,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余额大幅增长,同时缩减对同业资产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配置。而到二季度,公司再度调整资产结构,重新加大对同业资产的配置。从整个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公司同业资产余额较年初增长145%,债券资产余额较年初增长24%。
受此影响,该行二季度的净息差较一季度环比下降了5%,跌至2.32%,成为为数不多的息差环比下降的银行之一。
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降至12.47%和10.75%。虽然这仍是所有上市银行的最高水平,但是比起其他银行来,已经毫无优势可言。北京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仍旧是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尽管其是目前唯一尚未公布再融资方案的银行,但是中银国际认为它的再融资方案出台仅仅是时间问题。
另一家城商行南京银行上半年贷款在资产负债中的比例逐季呈现下降的趋势,债券比重在一季度大幅回升后重现回落态势,使同业资产在盈利资产中的比例继续提升至24.1%,再创历史新高。
在与记者谈及事业部发展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民生银行管理层表示,“现在只要有大额公司贷款到期,我们就全部切分至小微企业贷款,这样可以节约资本金,也可提高贷款收益率。”截至8月底,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已经提前完成既定的1000亿元目标,正向年底1300亿元左右的目标迈进。
“我们也不是急切地向市场表明要再融资,只是不希望在其他银行再次开始高额放贷的时候,资产规模增长落后同业平均水平。”在民生银行副行长赵品璋发表关于发行150亿元次级债的信息后,一位总行员工向记者解释。
而对于原有的资本金高消耗银行来说,资本金对信贷的压力更可见一斑。
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低于同业的浦发银行,在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已经审议通过了浦发银行董事会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定向增发拟融资400亿元的议案后,仍然在发布2010年中期业绩时决定在未来两年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300亿元。
浦发银行的行为几乎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初期以规模带动业绩的缩影。
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以向大企业授信为例来解释“再再融资”的行为。
“给一家企业授信10亿元,即便在财报周期中这家企业一分钱都没有用,只要没有撤销授信额度,就必须在授信伊始扣除资本金。而这样的巨额授信既可扩充资产规模,又可掩饰经营不足而真实风险又小。最终,可以舒舒服服坐享高额的薪酬。但对于银行来说,为了减少资本金消耗,只有降低这一类贷款的额度,而除了房地产贷款,其他贷款又无从发放,导致信贷总量的下降。”
在大银行方面,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融资计划规模合计1800亿元。其中,中行A+H配股融资600亿元;工行A+H配股融资450亿元;建行A+H配股融资750亿元。
有些可怕的是,工、中、建三行高管均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期待再融资力争年内完成。中国银行业的再融资规模和方式已初步明确,银行股很难在全部融资完成前为投资者带来超越A股大盘的收益。而紧跟其后的潜在保险业再融资,可能会使A股再次上演2008年初中国平安宣布巨额融资后的单边下跌局面。
银行再融2400亿元
根据中投证券的计算,从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商业银行至少还需补充2000亿—2400亿元左右的资本金,特别是以中、农、工、建为首的大型商业银行。
从近期半年报看,上市银行经营业绩大多优异,资产稳步扩张,资本充足率也较2009年末有显著的提升。8月中旬银监会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中,明确将大型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1.5%,而五大行资本充足率并不宽裕,甚至有两家并未达标。
由商业银行贷款、债券等资产组成的加权风险资产同比增速大幅低于2009年水平,上市银行加权风险资产平均增速约为21%左右。假设2010年全年加权风险资产同比增速保持在17%—18%的水平,按照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上市银行2010年下半年预计仍需2700亿—3000亿元,其中农行大致需要1500亿元左右的资本,中、工、建的资本补充量在300亿—500亿元之间不等。按照上市银行占银行业70%比重匡算,则银行业预计资产扩张还需补充约3800亿—4300亿元左右的资本金。
虽然之前汇金公司发行1865亿元债券为几大行注资做准备。但为规避关联交易,汇金参与配股的三大行购入汇金债券不得超过883亿元,也就意味着汇金债券所募的资金中仅900余亿元的资金将用于中、工、建三大行的再融资。因此,主要商业银行仍需通过股权融资来达到资产扩张所需的资本要求。
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整体经营业绩表现优异,随着贷款规模的稳步增长、贷款议价能力上升、存款活期化,以及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上市银行良好的业绩表现使得核心资本中的利润留存部分增加显著。
假设净利润中的40%用作分红,其余补充核心资本,预计2010年下半年上市银行可通过净利润补充的核心资本约为在1800亿—1900亿元左右,全行业预计在2600亿—2700亿元。
从资本补充的其他途径来看,虽然银监会2009年中旬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做出了限制,但并未完全堵死次级债的通道。实际上,2010年以来包括中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仍累计发行347.5亿元次级债,而建行8月23日也声称下半年将择机发行次级债,由此预计下半年次级债发行规模仍在400亿元以上。
工行250亿元可转债已于8月31日发行,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其他途径可补充的附属资本约在700亿元左右。
综上所述,2010年下半年商业银行通过利润留存补充的核心资本和其他途径补充的附属资本合计约3300亿—3400亿元左右,相较之资产扩张消耗的资本金仍有500亿—900亿元左右的缺口。不过考虑到近期部分银行的再融资正在进行,2010年尚可安渡难关。
但到2011年,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的加强,将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造成一定影响,估计201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弱于今年,再加上今年较高的基数,假设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在15%—20%左右,扣除40%的分红,上市银行依靠利润留存可以补充的核心资本大约在4500亿—4700亿元,全行业预计在6500亿—6700亿元,按照央行在《201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的2009年末商业银行11.4%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净利润可支撑的加权风险资产扩张仅为5.7万亿—5.9万亿元,对应的增速仅有11%—12%,由此2011年商业银行资产扩张至少有16%—17%的增速,仍需补充的资本缺口预计有1500亿元左右。
险企1000亿元再融资需求渐近
伴随着保费收入的激增,保险企业2010年中期业绩报告颇为靓丽。美中不足的是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明显。从保险公司的发展趋势来看,2011年保险行业很有可能集体补充资本金,由此引发的融资冲击将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7998.6亿元,同比增长33.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7.1个百分点。从报表来看,几乎所有的保险上市公司上半年的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几乎都在这一水平上下。粗略估算,如果下半年上市保险公司不补充法定最低资本金,那么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很有可能低于中国保监会的要求。即便部分保险公司下半年没有融资需求,那么目前的法定最低资本,也很难支撑这些公司在2011年的业务拓展。到2011年保险企业可能有近千亿元的融资需求。
上半年,各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明显。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09年末的303.59%,下降到了6月30日的217.22%。中国太保寿险略有提高至236%,财险从2009年末的173%下降到了167%。中国平安寿险由2009年末的226.7%下降到206.3%,财险由2009年末的143.6%下降到136.2%。
按照中信证券 的估算,预计2010年全年保险全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0%。如此看来,下半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与上半年相差无几。为粗略估计保险公司法定最低资本,将下半年法定最低资本的增速也默认为与上半年持平。
由此计算:中国人寿2009年末法定最低资本484.59亿元,2010年6月末法定最低资本为544.08亿元,增长了12.28%,依照此速度,中国人寿2010年末需要的法定最低资本为610.89亿元,2011年末需要的最低资本为770.14亿元。如果中国人寿保持2010年6月末1181.84亿元的实际资本不变,但2010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3.46%,到2011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3.46%。
按此计算,中国平安2010年末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1.06%,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4.00%;到2011年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42%,财险为60.60%。中国太保2010年末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9.00%,财险为132.60%;到2011年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63.58%,财险为83.53%。
2008年9月实施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下称“《规定》”)第三条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同时《规定》还指出,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保监会可以要求这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由此可见偿付能力充足率需达到150%才算安全。另外着眼于未来的业务发展,融资目标肯定会考虑长远发展,实际融资后,偿付能力充足率应该不止150%。
如果按照200%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来计算,到2011年末,中国人寿的实际资本缺口为360亿元;中国平安寿险为230亿元,财险为209亿元;中国太保寿险为73亿元,财险为118亿元。
三家保险公司合计实际资本缺口为990亿元,扣除中国平安为其财险公司注资的60亿元,尚有930亿元的缺口。
险资IPO或接力融资
此外,IPO的融资需求也值得市场警惕。非上市公司由于进入盈利周期,IPO和筹备IPO所需资金对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冲击都不可小觑。
一直以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均存在着上市传闻。在理顺股权关系后,这三家公司上市的脚步越来越近。
此外,保险中介机构也在谋求上市。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民太安保险公估公司均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些保险中介机构的上市也得到了保监会的支持。保监会对中介机构上市的态度明确,即“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上市”。除此之外,保监会中介部主任孟龙曾在2010年二季度表示,未来将加快保险中介机构集团化发展。而这一进程明显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
除了二级市场的增资外,保险行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也将在2011年掀起一波高潮。保险行业存在着盈利周期,数据显示,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利润提前释放使得众多公司,特别是财险公司在2010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在进入盈利周期后,部分保险公司开始着手为上市做准备。一家中日合资的保险公司在2010年上半年引进战略合作者后,未来仍有计划继续增资扩股。这样的保险公司并不在少数,他们的引资目标除了境外保险公司外,还包括曾有保险公司投资经验的PE。在得到一级市场的支持后,这些保险公司将会积极IPO。
江苏瑞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最近一年,小非减持资金95%以上都选择去做PE,而没有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现在这笔资金俨然成为新的PE投资市场或者上市之前的IPO投资市场巨大的主力。换句话说,保险行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变相地向二级市场抽血。而这种融资需求如果在2011年集中爆发,市场的压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