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80后”弃优厚薪金当养路工
默默工作9年不言苦
当大多数“80后”还玩着“网游”、哼着“情歌”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时,他已在公路道班一线摸爬滚打、风吹雨淋9年,当“60后”“70后”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诟病“80后”“自身定位模糊”“眼高手低”时,他却成长为了一名养路尖兵,用激情和努力演绎精彩的青春。他,就是信丰县公路分局新田道班班长姚飞。6月11日,记者采访了这位默默奉献在一线的养路工人。
6月13日,姚飞拿着洋镐和队友们在金分线新田路段维修路面病害。
■祖孙三代都是养路工
今年27岁的姚飞出生于一个普通养路工人家庭,他的祖父姚华富、父亲姚富生都曾是从部队转业到公路一线的养路工人。
姚飞告诉记者,祖父年轻时从部队转业后,面对供销社会计和养路队工人两种职业选择,热爱野外作业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自从干了养路工人这一行,祖父每天在外修路、护路、养路,很少回家。由于工作条件差,他们用驴、牛等牲口拉料到作业现场,吃住也在野外。没有交通工具,祖父和队友常常从家里走几天路到工地。尽管条件艰苦,祖父仍然很热爱这份走南闯北的工作。
1984年,在养路一线工作了近40年的姚飞的祖父要退休了。令他苦恼的是,由于养路工作辛苦、工资低,在家的3个儿子均不愿意去顶替他的编制。而当时,姚飞的父亲姚富生正好要退伍回家,姚富生深知父亲的一片苦心,毫无怨言地接下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据姚飞介绍,由于常年在外风吹雨淋日晒,父亲每次回家总是风尘仆仆,皮肤黝黑。2003年,姚富生被查出患了严重的养路职业病硅肺病,不得不提前退休。当时,公路系统有政策规定子女可顶替患职业病的职工,但得先做两年实习生,每月工资400元。放不下公路养护事业的姚富生一心想让儿子继续当养路工。那时,在外闯荡多年的姚飞早已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而且每月还领着近3000元的工资。父亲要他回家,他起初犹豫了……
姚飞说,他是祖父带大的。“你一定要回来啊,否则我们姚家两代人的养路事业就后继无人了,你可不要砸了咱们姚家的养路饭碗啊……”面对祖父的哀求,他回来了。
■在公路一线奋战9年
“当养路工人很苦,但我从不后悔!”姚飞对记者说,有时在公路上忙一天流的汗比打工时一年流的汗还多,一天下来要喝掉8公斤水。但看到经过自己辛勤劳动之后,一条条畅通的道路,他心满意足。
这些年以来,姚飞的脚步几乎踏遍了信丰所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切割、挖掘、凿边、清底、摊铺、压实……每一道工序他都相当娴熟,尤其是他割草的速度非常快。
由于工作踏实,勤劳肯干。2009年,姚飞被调到新田道班,担任道班班长。新田道班管养的金分线是一条超期服役的公路,设计标准低,加上每天都有大量的装运建筑施工材料的重型车辆往返于此线路,仅装料车每天就多达2000辆次。车流量大、重车的碾压,使得该线路破损严重,养护起来十分困难。
为了保障车辆能安全通行,姚飞带领队友们加强日常养护巡查,及时修补路面坑槽,实行全年365天无间断作业。每逢下大雨,他就睡不安稳,担心大雨冲毁路面或造成山体塌方,即使没出现险情,他也习惯出门巡逻查看。
2010年,为保证文明示范路和精品路的创建质量,姚飞每天都坚守在公路养护工作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当他接到新田道班负责省道金分线路容路貌整治工作任务后,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
2011年6月中旬,信丰境内普降特大暴雨,在暴风雨的袭击下,信丰县公路分局管辖的许多道路出现边坡坍塌、山体塌方等现象,部分路段交通中断,其中金分线K113+300处因山体塌方中断了交通。面对水毁灾情,姚飞毫不犹豫地冲在了抢险救灾保畅通的第一线。为尽快抢通受阻公路,他忍着剧烈的腰椎疼痛,冒着山石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危险,带领队友冒雨作业,搬走倒树,腿被泥石流划伤多处,身上也被淋得湿透,十几个小时后,水毁道路终于被抢先修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姚飞连续9年被评为信丰县公路分局先进工作者。(陈建华 朱建文 特约记者吴冬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