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社区垃圾分类,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目标,并在中心城区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使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

  行走在赣州中心城区,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见马路上摆放了不少绿色的垃圾箱,这种垃圾箱都有两种明显的垃圾分类标识,一种是可回收垃圾,一种是不可回收垃圾。记者随手打开了几个可回收垃圾箱,发现里面没有什么物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拾荒者早就给“收拾”掉了。在中心城区不少小区内,记者看到垃圾桶里面不少的生活垃圾,塑料瓶、纸壳和餐厨垃圾都混在一起,电池和过期药品也有一些。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如何?垃圾分类进社区的想法是否可行?如何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

绘图:戴琛
 

  分类好处多,能力有多大?

  我市在垃圾分类方面是否有科学的政策、完善的制度和机制?财政预算在资金上是否有投入?垃圾回收系统是否完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市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该负责人对记者说,从循环工业的角度看,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但目前,我们在垃圾分类方面资金是不足的,垃圾回收系统不够完善。全市还没有形成垃圾分类、运输、回收和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作为回收垃圾的企业对此有何看法?6月6日,记者采访了专业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于都县华兴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兴红。他说:“作为企业,资源再生利用行业需要大投入添置设备,我们公司现有液压打包机1台和粉碎机2台,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公司拟融资6000万元再添置设备、修建大厂房。”严兴红还说,“我市资源再生利用行业规模总体偏小,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物资再生利用交易市场,如果垃圾能从社区、家庭开始进行分类回收,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再好不过了。现在,我们回收塑料瓶这些业务,都得自己亲自去跑。如果有系统的回收单位,我们也不会做得这么辛苦。目前,政府对这块没有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希望政府加大对该行业的重视和关心。”

  据了解,目前于都县像华兴再生利用有限公司这样规模的专业公司也就2家,两家企业年处理塑料约3000吨,年处理废纸约10000吨。但这种处理能力对于有着103.6万人口的于都县来说实在是偏小。

  分类环节多,意识有多强?

  作为垃圾的“生产者”和“分类者”,市民对垃圾分类有何看法?垃圾分类进社区可行吗?

  “我觉得垃圾分类进社区很好,就是缺乏硬件设施。”家住中心城区繁荣广场的徐涛对记者说,“我们院里有3栋楼房,在每栋楼房前面有一个没有分类的垃圾桶。如果硬件设施不完善,即使居民在家中进行了垃圾分类,投放时因为没有分开回收的垃圾桶,还是混入一个垃圾桶中,垃圾分类的意义没有了,还会影响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市民沈露露告诉记者:“我们在家中分得再好,收集、运输的时候又混成一堆,还是没有多大意义。”她呼吁环卫部门应该在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都要做到位。分类垃圾硬件设施的设置应合理。像饮料瓶、硬纸盒等可回收垃圾,许多市民不舍得扔,因此,此类垃圾的数量并不多。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数量也不多。“所以,小区在设置每类垃圾桶的数量上,可以有所区别。”

  6月2日,记者来到中心城区蓝湾景苑采访。市民黄晓红告诉记者,这几年她家都很注重垃圾分类,几年下来,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我家的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各放有一个小垃圾桶,并套上塑料袋。哪一个满了,该扔的就扔,该卖掉的就卖掉。我家有个男孩,玩具多,经常会有不用的电池,我就专门用一个盒子装着,几年收集下来,现在积下很多了,我也不知道要扔到哪里合适。”黄晓红说,其实垃圾分类并不难,关键是不要怕麻烦。“而且,我觉得不少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还没有掌握,希望有关部门多宣传。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从孩子抓起,培养孩子垃圾分类意识。”

  要做好社区垃圾分类,从家庭到垃圾桶(箱)、再到社区垃圾清运、直到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否则家庭垃圾分类就成了无用功。市民张小剑建议,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可以把这些事做得更周全更细致,例如要求小区的清运工人真正将垃圾分类收集和倾倒;并经常入户查看,每个家庭是不是在分类存放垃圾等等,把垃圾分类落实到每个环节。

  分类困难多,出路在何方?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环卫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在赣州市环卫处,记者采访了市容管理科科长徐登岭。他说:“设备、资金、运输和处理能力、员工素质都是垃圾分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要真正进行垃圾分类,我们的确有难度。”据了解,中心城区的垃圾大都实行分层填埋,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中心城区每天“生产”垃圾870吨,在城区内每天有50辆清运车进入居民小区或大街小巷,每天有24辆大卡车进出10个垃圾中转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垃圾是越来越多。徐登岭说:“每天清晨,环卫工人到小区或大街小巷清扫、清运,然后拉到垃圾中转站,车辆再从垃圾中转站运到垃圾填埋厂。如果要实行垃圾分类,显然这些人力和车辆设备都不够用。而且,据我了解,不少垃圾处理企业的垃圾处理能力也不够。”采访中,市环卫处业务科科长聂敏对记者说:“今年年初,我们也印制了2000多册垃圾分类小常识分发到中心城区东外、南外、解放等片区,现在最关键的不是市民的生活习惯,也不是环卫工人不懂,而是缺乏垃圾分类系统操作规程。比如,环卫工人收集到了电池、玻璃,往哪里倒?据我了解,赣州目前没有可以处理这类物品的地方。所以,这是个链条,没有终端接收者,我们前面几道工序,包括市民分拣好了,都没有多大用处。”聂敏还介绍,前几年,为了引导市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在中转站实行了用“可回收垃圾”换小礼品,但因为市民积极性不高,也没有继续下去。所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垃圾分类知识进入市民家中也很重要。聂敏还对记者说:“事实上,大街上的可回收垃圾不多,都被拾荒者‘收拾’掉了;有的家庭自己也会把塑料瓶和废报纸等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送到废品站去。就是在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厂,都有很多人先‘收拾’一遍。”

  采访中,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垃圾处理这一民生大事,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群众,任务紧迫,不容回避。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关于垃圾处理的好做法、好经验。垃圾处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好的理念,确立可行的技术路线,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同时还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实现。(记者徐金侦)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