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6日
编者按:
6月5日,《人民日报》在5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老表摩拳擦掌谋振兴》一稿,文章以记者走基层的方式,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我市各地干部群众抓住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及新一轮扶贫开发契机,蓄势待发谋发展的精神面貌。现予转发,以飨读者。
盘过蜿蜒山路,登上段屋乡最高处,万亩葱绿的油茶梯田尽收眼底。山腰的油茶已经挂果,蓄水池、电线都上了山。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段屋乡党委书记谢秀珍满怀希望地说,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统一流转、统一规划、分户管理”,将野生油茶改造成高产油茶,基地建成后可解决近千名群众就业。
初夏时节,行走在罗霄山脉深处,我们不断感受到,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老区的发展更有后劲了,老表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贫困不再是原来那个贫困
■组合式扶贫扶持罗霄山特困片区的17个县市及未划入国家特困片区的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人多田少、交通不便等重重束缚,令老区的脱贫致富路走得非常艰难。到2010年,赣南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337.3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38%,贫困发生率达到30.9%,比全国高出17.5个百分点。
不过,贫困已不再是原来那个贫困。过去,扶贫面对的是温饱问题;今天,面对的是发展问题。
在段屋乡山脚一户农家小院,肖春生说,他家已获得土地流转收益4万多元,现在每月还能从茶园拿到9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到时候家里就能盖新房了!”肖春生笑了。
兴国县茶园乡义渡村的贫困户吴极成已经住上了新房。因为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儿子,多年的寻医问药早就让这个家庭举步维艰。但从2008年开始,吴极成一家三口开始享受每季度390元的低保补助,去年又获得1.3万元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再跟七八家亲戚借些钱,总算从土坯房搬进了砖房。如今,有低保、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加上自家地里的收成,吴极成家的温饱已不成问题。乡里还安排他参加下一轮农民泥瓦工技能培训,“有了手艺,就有挣钱门路了!”吴极成高兴地说。
政府的工作,贫困群众一点一滴记在心里。多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赣南老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产业扶贫、移民扶贫等都取得巨大成就。10年来,仅赣州市国家、省级就投入扶贫资金13.0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2万个。脐橙、油茶、生猪等六大扶贫重点产业已初具规模,1450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11.6万多深山贫困人口搬出深山,住进702个交通便利、设施完备的移民集中安置点。
今年开始,江西省发挥定点扶贫的成功经验,对罗霄山特困片区的17个县市以及未划入国家特困片区的8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实行“四个一”的组合式扶贫,即每个县有一个省级领导定点扶贫,一个有实力的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每年省财政拨付1000万元资金专项扶贫,并且连续安排10年。
振兴成为扶贫开发新使命
■赣南已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接替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重大支持政策
过去,老区干部群众整天想的是摆脱贫困,现在更多的是谋划加快发展、实现振兴。
从兴国县往北,高速路一路通到井冈山脚下的遂川县。从前山高林深的赣南革命老区,如今也逐渐打开门户,加快脚步谋发展。
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夏蓉高速,以及赣州机场等跨区域重大交通线,已经初步搭建起老区对外立体交通大通道;红色资源、客家文化丰富,老区已经整合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贫困地区农民广泛接受技能培训,“靠天吃饭”的老传统逐渐被打破。
在遂川县城边的草林移民新村,返乡创业青年何刘华的制鞋厂里40台机器转个不停,订单不断。他从福建接单,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来料加工,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为村里提供了大批灵活机动的就业岗位。赶工的时候,还可以让她们将缝纫机搬回家去做。加工一双鞋,挣两块多差价,姐妹们得一块多,何刘华得七八毛。“乡亲们有干劲,才有我小何事业的发展嘛!”
赣南革命老区常年有100多万人外出打工。年轻人带回了新观念、新技能,成了老区加快发展的生力军。在草林移民新村,这样的制鞋厂、制衣厂、拖把厂、电子元器件厂已经开了好几家,规模不大,作用不小,为移民扶贫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发挥支撑作用。
“对接长珠闽,老区发展架起‘快车道’。”赣州市副市长刘建平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推进,赣南已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接替区,经济战略地位凸现。
然而,赣南老区扶贫开发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最突出的,就是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目前,赣州市还有1.8万个村民小组、2.3万个自然村不通公路,541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有223.8万农村人口未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赣南农村中小学校的危房比例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