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谭浩俊:中小企业已成稳定增长的“胜负手”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3日

虽然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增速停止回落,并出现小幅回升的拐点极有可能出现在二季度。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形势可能并不乐观。即便经济增速回升,也不代表微观问题已得到解决。相反,有些问题和矛盾可能还会更加突出。

无疑,让中小企业脱困,并回归正常发展轨道,是眼下最紧迫最重要的微观经济问题。

多年来,虽然中小企业一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始终比较宽松,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形势较好、物价也相对稳定,所以,多数企业还能勉强维持生存,并成为就业、税收、居民收入提高等的重要载体。而随着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小企业不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本来就饱受资金困境的中小企业更加融资无门,而且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本来就在盈亏边缘徘徊的中小企业,大多滑向了亏损泥潭。如果中小企业继续在死亡的边缘挣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将面临一次严重的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客观现实。

由中小企业普遍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实体产业“空心化”问题。从中国经济结构和现状来看,虽然中小企业规模小、个体产出少、效益不高、科技含量也不高,但大多从事实体产业,是中国实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小企业纷纷倒下,就等于实体产业断了一条腿。纵然大型制造企业、实体企业发展得再好,也不能改变实体产业“空心化”的格局,也无法解决中国的就业和居民收入提高问题。所以,实体产业“空心化”,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与宏观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形式上是微观经济问题,本质上是宏观经济问题。

目前有不少分析认为,实体产业“空心化”,与民间资本纷纷转移到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有关。简单看,这种分析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并不完全如此。如果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好,实体产业有利可图,民间资本又怎么可能逃离实体产业呢?

民间资本的出路问题,虽然表现在微观层面,实质根源在宏观层面。“新36条”确实从政策层面上给了民间资本许多“出路”,但是,这些“路”指望依靠民间投资者自己像以前那样怀着勇气和信心、决心和毅力去走,难度实在太大,从现实看,必须将民间资本出路的微观问题上升到宏观层面,才有可能重新找回民间投资者投资的热情和欲望。如果不从宏观层面给民间资本创造更多的条件,民间金融方面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也难以取得真正的突破。

当然,民间资本眼下的困境,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是相当正确、并且收到实效的。正是因为房地产市场调控,使房地产市场的暴利得到了有效遏制,民间资本向房地产市场转移的脚步停下来了,炒房行为大大减少了。

现在问题在于,甘蔗没有两头甜,由于房地产市场已经在低迷中徘徊了相当一段时间,其对居民住房消费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一方面,住房消费的刚性需求被严重压制,影响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不振,事实上也在拖累与房地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如何在调控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可行之路,已是当前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急迫问题。因为,从中国的实情出发,房地产业既不能替代其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也不能为其他产业所替代。房地产业必须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关键要抓好两条:一是房价不能失控,二是保障房建设和供应必须有“保障”。做好了这两条,房地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一个很微观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很宏观的经济问题。

与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相伴的,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前些年许多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留下后遗症。看统计数据,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在轰轰烈烈的“土地财政”中,留下了巨额负债。 至少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各地方政府都会为这些巨额负债所困扰。虽然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如何化解政府负债风险、避免风险过快爆发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思路并不多,能否见效尚待检验。延长债务偿还时间、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偿还基金,恐怕也只能解一解燃眉之急。

因此,笔者以为,地方债务问题,也必须上升到宏观层面才有可能得到较好解决。而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实体产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用新增税收来偿还政府债务。

总之,如果眼下这些在微观层面表现出来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好,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争取通过宏观环境的改善、宏观问题的破解,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