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1日
榕树下有几多情
红军长征渡口 王途 摄
于都,山多水多榕树多。根植于水乡村庄,抑或在大街小巷,榕树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于都河两岸,这里一棵那里几株,都是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大榕树。
已经是春天了,还是喜欢闲坐在榕树下,看河面上渔船穿梭,听江洲上水鸟幽鸣,观赏满树的嫩绿在和煦的春风中轻轻摇曳,感受着榕树的雄浑、大气、包容与深远。榕树,那种特有的风韵和美,总是飘荡在眼里,激荡在心中,升华为一股永恒的绵绵情愫!
榕树下有几多情?这种心境与情怀,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萌发和拥有的,我亦说不清。不过,绝对与一个舞蹈、与一段感人的历史有关。
70多年前,于都这块热土热情地迎来了一支部队,演绎出一部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集结在于都境内的8.6万余名红军,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中埠、渔翁埠等渡口渡过宽600多米、水流湍急的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遥想那些日日夜夜,于都河两岸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捐船送木、铺路架桥,百姓拿出了所有能拿出的粮食,拆下了所有可用的木材,脱谷和舂米声终日不绝。800多艘用作浮桥和摆渡的大小船只覆盖了上下30公里河面。连同此起彼伏的旗帜飘扬、刀枪撞击、兵士高歌、战马嘶鸣,这是怎样一种壮烈的场景!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数字:从1932年至1934年9月,于都68519人参加红军,牺牲16336人,出了16位少将。纪念馆的讲解员用遗憾的语气说:“当年,于都参军的都是青壮年,在长征路上冲锋在前,牺牲了太多人,要不出的将军还要多。”资料记载着另外一组数字:长征队伍中就有1.6万余于都人,仅1933年,于都人民捐献的粮食就达60多万担,钱8万余元。
于都县博物馆研究陈列部主任张小平说,红军队伍带上于都老百姓3年的口粮以及造币机、印刷机、缝纫机、X光机等辎重。搬家式的迁徙需要许多挑夫,当时就在于都县征集了近万挑夫。在后期战斗力紧缺的情况下,这些挑夫也加入队伍作战,由于他们跟红军走时并未登记姓名,最后很多人成了无名烈士。
但是,无论是红军,还是挑夫,他们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生死的消息,有人甚至四处寻找他们的下落,一无所获。直到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每逢清明节就会在他们出发的于都河边祭奠他们,在于都河畔的榕树下遥望他们。
于是,有了一个舞蹈。这个舞蹈叫《榕树情思》,讲述的是在这段历史背景下,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名女子在于都河东门渡口的榕树下送自己的丈夫走上长征路。从此,每年的10月18日,无论刮风下雨,这名女子都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来到那棵大榕树下,呆呆地望着远方,望着那条远征的路,想着丈夫离开时的模样,等待着丈夫归来,一等等了60多年。
这位痴情的女子,就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于都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光沛的姑婆。刘光沛含着眼泪介绍说,长征出发前的那天晚上,姑爷回到家中,姑婆正在打草鞋、纳鞋底。姑爷告诉姑婆,红军要走了,要离开苏区。姑婆问他要走多久。姑爷说,不知道,也许三五个月,也许三五年。带上刚打好的草鞋,姑婆将姑爷送到了一棵榕树下,姑婆望着姑爷随部队踏上浮桥,渡过于都河,便再也没有看到姑爷回来。新中国成立后,姑婆在位于于都河畔榕树下的手工业社依然打着草鞋,病退后,因为是烈士家属,政府提出要提高她的补助,可她却说:“有20多块钱够用了,多给那些更需要的人用吧。”政府要给她家拉上电,姑婆却阻拦了,说:“能省就省吧。”直到去世,姑婆一直都是用煤油灯。
“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文学大师冰心说。我想,这位榕树下的痴情女子,还有几十年来在榕树下默默遥望着红军亲人的人们,就是一棵冠大干粗、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榕树!他们像榕树一样,有着父亲般的坚强胸襟;他们像榕树一样,有着母亲般的博大情怀!
(康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