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6日
【编者按】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新36条”实施细则制订出来,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36条”,希望进一步打破阻碍民资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
经过这么多年来对民资的开放,到底“玻璃门”现象如何?有没有出现“弹簧门”?进入垄断行业的民企生存情况如何?南方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调查,对快递、铁路、金融、能源、医疗、航空等行业进行零距离摸查,从今天起在“南方财富”上推出系列报道“民资破‘门’调查”,敬请关注。读者可以通过南方日报官方微博“@南方日报”私信或者留言参与讨论,讲讲您在日常经营中遇到的烦恼,我们乐意分担并尽可能提供帮助。
●策划 陈韩晖 谢思佳
个案调查
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是广东209家小贷公司中的普通一员。一年前,著名外资投行分析师张化桥的加盟,让万穗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作为证券分析师,张化桥以直言著称,2002年因批评顾雏军旗下科龙造假而一举成名,2003年,他大力推动引入QFII,促使中国股市走向价值投资之路。2011年6月,张化桥正值天命,这位原瑞银证券中国区副总经理,作出了人生一个重要决定:跳槽广州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任董事长。
“比这个行业更好赚钱的地方没有几个,微型贷款大有可为,又能帮助穷人”,彼时的张化桥雄心万丈。但谁想到,一年不到,这位不喜欢折腾的金融家,被小贷行业的管制政策和繁琐的审批折腾得体无完肤。
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他甚至略显气愤地说,“现在的政策就是惩罚好人,鼓励坏人,逼着我们去犯罪”。让人更想不到的是,由于股权变更手续迟迟办不下来,这位尽心尽力的董事长实际上还是“打工仔”。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金融家的心路变迁,看看民间资本破冰金融领域的艰难探索。
●南方日报记者 贾肖明 实习生 周强
分析师的
梦想
“我既想赚钱,又想帮助穷人”
当年届50的张化桥舍弃证券行业的高薪和外资投行的影响力,决意开始一段新的小额信贷业征程之初,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行动、妨碍他的信心。
去年6月20日,张化桥第一天到花都万穗上班,当他8点半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在门口被一位做餐饮的老板拦住了,“我是你们的客户,听说新董事长来上班,打个招呼,多谢公司帮我渡过难关”。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化桥至今还很感动。这正是他最初的愿景,“我想尝试一个既能赚钱,又能帮助穷人的商业模式。从1994年开始,我做了多年投行。跟投行相比,小额信贷是一个很实在的行业。”根据他的设想,要把万穗做成金融服务业的星巴克,不是卖几千万一笔的贷款,而是卖几万块、几千块一笔的贷款。
很快,雷厉风行、长袖善舞的张化桥开始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在上任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2011年9月,张化桥出任香港上市公司民生国际CEO,还通过自己的全资公司慢牛资本与上市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民生金融签订投资协议。那时候,张化桥掷下豪言,“会踏实在万穗带领员工干几年小额信贷,甚至带领公司海外上市”。
张化桥的加盟,让万穗小额贷款公司驶上了快车道。公司官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万穗累计投放贷款13.3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731 万元,增长41.86%;实现利润2529万元,增长28.31%;共缴纳税金1174万元,占广州所有小贷公司缴税总额的35%。截止2011年底,公司累计缴纳税金3005.93万元,跻身花都空港经济区五大纳税户。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坐在记者面前的张化桥,却是一脸倦色。“很遗憾,做得太累了,没有满足感,有些话不吐不快”,看上去很美的成绩背后,有着外人不知的苦衷。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