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5日
近年来,随着美容美发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赣州城区各式各样的美容美发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大街小巷。与此同时,各类与美容美发服务有关的申诉数量也是逐年递增。针对消费者对美容美发服务行业的较常见的投诉案例,工商执法人员及业内人士一一支招,帮助消费者规避这一行业内的陷阱。
别再掉入“美”的陷阱
在赣州市文清路,一美容院的推销员卖力地向行人推销美容卡。 实习生邓伟韬 摄
鼓动“办卡”打折
现象一:秦小姐曾经在赣州市厚德路的一家美容机构做过两三年的美容,因工作原因常常出差,所以后来就很少有时间去该美容机构护肤。没想到,等秦小姐再次来到该美容院时,发现店面已关停并贴出告示要转让,因秦小姐的美容产品一直寄存在店里,所以秦小姐就打电话联系店主要求取回产品,但店主却一直不接电话。最后在工商部门的调解下,店主才赔偿秦小姐一套全新美容护肤品。
现象二:家住赣州市文清路的刘女士因为2009年要结婚,就去营角上路一家美容院花了1500元办理了一张会员卡,因为时间和家庭关系,刘女士很少前往该美容院做美容,好不容易在去年才把卡里的美容项目做完但是还剩一些余额,刘女士不想再去消费,希望能把卡里面的余额退回却被告知不能退,店员建议刘女士把余额换成化妆品要不就再补钱办理一张新卡,为此刘女士认为商家的做法不合理。
支招:工商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要谨慎,要看清对方资质,预存的金额不要过高,接受服务时间不宜太长,以防发生变故。
以为免费却要收钱
现象:小李是赣州市中心城区大三的一名学生,2011年10月在去做家教的途中,被路上一自称是某美容院的服务员说服去赣州红旗大道一美容院做面部按摩。一开始小李并不愿意,那服务员当场称这次服务是免费的,结果等小李做完了美容就说要收50元的服务费,小李当时称自己出门一般不带钱,然后有一名服务员说可以先帮小李出钱,等小李第二次来的时候再一起付,还叮嘱小李第二次一定要来。小李表示,那些服务员或美容师的服务态度很热情,也很能说,她就答应他们第二次会再去做美容。可事后,小李细细一想,总觉得不对劲,就不敢再去了。
支招:工商执法人员认为,现在有些不良商家以促销手段拉客后“宰”客,因此广大消费者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口头宣传,对于所谓的“免费美容”、“免费试用”不要轻信。
效果与商家承诺不符
现象:家住赣州市健康路的钟女士天生有一头自然的卷发,所以经常要去美发店弄直头发。去年底,钟女士在家附近一家美发店消费,要求用质量好的药水拉直头发,可是做完头发后的几天,钟女士发现头发不仅不直反而更卷了。钟女士非常气愤就和商家理论,之后商家答应为钟女士重新拉直。钟女士表示,虽然商家答应重新为她拉直,但是她也很担心自己的头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经过几次的“折磨”会受不了,所以还是想等半年以后再去拉直了。无独有偶,家住赣州市八一四大道的肖女士在东阳山路一家美发店烫卷发,一个月不到,时髦的卷发不见了,200元烫头发的钱也打了水漂。
支招:业内人士认为,要尽量选择从业时间比较长、口碑较好的美发店,要认真查看店家提供的产品,消费后应索要凭证或保留记录,出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或向职能部门求助。
美发店里莫名“被消费”
现象:去年12月底,市民徐女士前往赣州市章江北大道一家美发店洗头,该店一店员当时拆开了一条包装好的毛巾给徐女士擦拭头发,但该店员并未告知徐女士使用消毒毛巾需加收服务费,只是在结账时,徐女士才发现此次消费的钱比以前多出了1元钱,后来才知道这钱是那条消毒毛巾所产生的费用,因为觉得1元钱不是大数,所以徐女士当时也没和店员计较,但是回头想想还是觉得很郁闷,莫名其妙地“被消费”了一次。
支招:工商执法人员认为,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若消费者选择使用收费的消毒毛巾,商家应履行告知义务,否则消费者有权拒付。(蓝志刚 林超文 记者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