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银行在金融海啸中普遍表现不俗,不良贷款率均维持在健康水平,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问题就一直受到关注,被不少分析认为存在隐忧。据路透社报道,中国银监会拟出台最新规定,要求凡是未有资产担保和缺乏现金流的项目贷款,即使有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作担保,亦不得计入商业银行“正常类”贷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虽然可加强监管,但就会令商业银行的减值准备相应增加,甚至可能令内银股今年的盈利状况受到一定影响。
三类不良贷款须要提拨
报道引述未具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透露,早在今年一季度起,中银监已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开始梳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以及进行所谓“解包还原”的风险评估工作,并要求6月底前完成。他称,一些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包打开后,发现的确存在没有现金流、自有资金不到位、担保措施不实等问题,故各银行已开始采取措施,对这些项目的还款能力和还款计划进行重新评估,补足各类贷款手续,并落实还款计划。
有分析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处于近乎失控状态,加强监管已势在必行。据财政部估算,当前地方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相当于GDP的16.5%,较08年暴增近5倍。早前中银监主席刘明康已明确要求内地银行逐笔贷款进行清查,预料后续将会有更加严格的措施出台,以便进一步限制贷款规模。
据了解,当前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根据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广发证券 银行业分析师指出,按照内地的规定,只要进入“关注”类别,就要提拨备,故此次监管措施若真的出台,对内地商业银行经营一定会有影响,但具体有多大的影响就仍待观察。
设宽限期料不会太吓人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这一新规定的效果存疑,指地方政府未必愿意配合。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Dorris Chen表示,很多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基本都没有担保,或者只有政府的信用担保和隐形的财政担保,中银监从银行系统安全提出的要求,并不代表地方政府一定会去执行。另外,传统可视为担保的土地、项目未来生成的现金流以及大企业等,是否亦属于此次规管的范围之内,当前仍未完全清楚,亦令情况增添了变数。
虽然有分析担忧内地银行的拨备因此骤增,但Dorris Chen预料,由于新措施出台一般都有宽限期,若银行在期限之内能找到银监会可接受的担保,那数目“也不是特别吓人”,故相信拨备不会因此而大幅增加。
根据中信证券 及内地各银行在业绩报告中披露的数字统计,09年全年新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约4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1398)新增4,500亿元,建设银行(0939)新增2,679亿元,中国银行(3988)新增2,700亿元,交通银行(3328)新增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