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包商银行发起成立的北京昌平兆丰村镇银行即将开业。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包商银行几年前的业务还不出包头市,如今不仅在内蒙古境内开设了赤峰、呼伦贝尔、呼和浩特等7家异地分支行,而且在宁波、深圳、成都也设立了分行,并在内蒙古、四川、贵州、宁夏发起成立了6家村镇银行和1家贷款公司。
包商银行是众多已实现跨城乡、跨区域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中突出的一个。当初只许在所在市城区开办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如今纵向已深入乡镇、横向已走出注册地的城市区域。作为5大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银行业第三梯队,140多家城商行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
走出本地
北京银行最新发布的2010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一季度北京银行实现净利润20.92亿元,截至3月底总资产达到5652亿元。自2006年实现跨区域经营以来,已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设立7家异地分行,异地分支机构达到19家。
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数十家城商行实现了跨区域经营,跨区域分支机构达到110多家。
业内专家指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有两次快速发展期。一次是2006年银监会发布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为其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随后,一些城商行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异域。一次是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城商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再次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些城商行已经或正在掀起更名的热潮。据统计,在全国145家城商行中,已有60多家完成更名。业内人士指出,更名热潮的兴起,可淡化地方城市银行色彩,为实施跨区域经营准备了条件。随着资本金实力增强,一些城商行期望扩大规模,向全国性、区域性银行转变。
一些城商行董事长告诉记者,跨区域经营为城商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经营规模扩大、盈利增加、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快,增强了服务的辐射功能。不过,随着管理半径及链条的延伸,总行与分行机构的对应、业务发展与管理职能的侧重、地区薪酬差异、授权与风险控制不平衡、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面对。
走向县域
当初只在所在市城区开办业务的城商行,在走向异域、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同时,更多走向县域、走向了农村。
“九江银行已经在所辖各区县建立起了支行,同时继发起设立修水九银村镇银行、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之后,上个月发起成立了井冈山九银村镇银行。”九江银行董事长刘羡庭说,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和扶持群众创业是这些村镇银行的主要目标。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最醒目的变化,是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扩大。2006年底,银监会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自2007年3月由南充市商业银行发起成立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至去年末,全国共开业村镇银行148家,多数为城商行发起成立。
在去年4月对城商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进行调整时,银监会明确表示,通过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来加强金融对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和“三农”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监会鼓励城商行到县区等金融服务薄弱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将机构向下延伸。”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主任肖远企说。
山东银监局局长周忠明说,近年来,城商行的发展在逐渐实现“重心下移”,这有利于改变它们在中心城市与大型商业银行同质竞争的被动局面,加快向小企业银行、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回归。
准确定位
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城商行资产规模达5.68万亿元,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达4.65万亿元和2.89万亿元。在这些城商行中,既有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这样的“巨无霸”,也有刚刚从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成的小型城商行。
银监会有关人士指出,城商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自己的战略目标,既可发展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银行,也可立足于区县、乡镇或社区成为具有经营特色的地方银行,以及发展成专注于特定行业或客户群的小企业银行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城商行的业务发展中,同质化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仍采用对大中型银行的“跟随”战略,市场定位、产品、服务与大中型银行趋同,争抢大项目、大企业,同行之间层次化、差异化不明显。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现在是城商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商行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