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家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9日
[导读]她既是张瑞敏深奥管理思想的“翻译官”,更像一道截流洪水的铁闸,将每日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在到达张瑞敏之前“分流”。这对黄金搭档将继续推动海尔转型
文 | 本刊记者 房煜 编辑 | 王琦
和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交谈是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她用词简单、明快,经常用不到10个字的一句话就回答了你长长的问题,而且正中问题靶心。说到兴起,她会掏出iPhone 4点几下,然后与你分享一段几个小时前新鲜出炉的微博语录。更为重要的是,与她交谈,你不用担心会突然遭遇德鲁克的著作或者畅销书《Facebook效应》,并为自己没有读过而惴惴不安—这些书是杨绵绵口中的老搭档“张首席”的最爱。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内部讲话中经常旁征博引,从当下的《财富》杂志到数百年前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都能从中找到合适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管理思想。
这不禁让人好奇,看似语言体系与张瑞敏完全不同的杨绵绵,何以成为张瑞敏最好的搭档,一路走来已是28年。但正是这对中国商界的黄金搭档将海尔从一个濒临亏损的小厂改造成今天的一头会跳舞的“大象”,不仅成绩斐然,亦有勇气在30岁生日来临之前进行一场不乏痛苦的自我革新。正因为有杨绵绵的存在,张瑞敏才可以从日常的管理事务中脱身出来,更多的读书、思考,规划海尔的未来。
作为人大代表,杨绵绵每年都要参加全国两会。与去年关注的行业技术标准这样的专业问题不同,杨绵绵今年把注意力放在了人才培养问题上。“我们现在最缺少有战略眼光、能当将军的人才。”接受采访前,她也刚给高管们进行完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培训课。
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为将才?或许现在的杨绵绵就是个好例子。1984年,张瑞敏力邀当时在一家机关过着稳定生活的杨绵绵加入青岛电冰箱总厂。1941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3年大学毕业的杨,彼时已年过四十。张瑞敏欣赏杨绵绵的理由是,“别人都利用上班时间买菜打毛衣,她在看书。”
出色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是张瑞敏、杨绵绵这对管理搭档的共同特征。自身有着强烈学习能力和习惯的杨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模仿,其终点是超越自我,走向创新。
早年的杨绵绵有着不逊于张瑞敏的学习精神和能力。许多故事为业内熟知:创业之初,杨绵绵并不了解冰箱,就去图书馆找到一本叫《电冰箱》的书,不仅精读,还跑到上海拜访作者,进行请教。去德国利勃学习技术,因为杨绵绵坚持用更先进的喷粉技术,逼着德国人自己不得不先学会喷粉再教给海尔人。后来,日本企业开始引领技术潮流,杨绵绵又亲赴日本,学习风冷冰箱与直冷冰箱的区别。
杨绵绵尤其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海尔公司的员工评价杨绵绵说,虽然岁数长于很多员工一倍,但是,“凡是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她都会去学习,接触。”网购兴起之后,杨绵绵也会在海尔的网上平台购买海尔的产品,体验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的感受。
这种学习能力为她带来一种超乎常人的悟性。她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改革最终要把海尔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最难回答,因为答案在未来。杨绵绵却说:“海尔的管理改革就像一个iPhone 4。”
乍一听,可能感觉很穿越。她解释说,iPhone的成功在于它把用户的需求在后台分解成一个个芯片组,它就是由无数个芯片组搭成的应用平台。由此而成的友好操作界面让用户可以实现“傻瓜操作”,达到自己的需求,“这就是海尔的转型。”
海尔员工说,他们对于杨绵绵这种随手拈来,靠讲故事打比喻说明问题的功力佩服至极。也正是这种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的能力,让杨绵绵在日后的管理分工中,成为张瑞敏最无可替代的搭档。
当冰箱业务站稳脚跟后,海尔开始多元化扩张,并进行了国际化探索。随着产业规模与员工人数日益庞大,站在张瑞敏身前的杨绵绵开始担当海尔集团行政事务的一把手,她就像一道截流洪水的铁闸,将每日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事务在到达张瑞敏之前进行“分流”,避免张瑞敏被过多的琐碎信息干扰。“我和很多人说过,我们让张总一个人读书就可以了。”她说。这对于她,又是另一种“忘我”,主动放弃自我融入事业中。
但是,思维超前的张瑞敏,其管理思想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奥。自2004年营收超过千亿元之后,张瑞敏这位海尔总设计师尝试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挑战自我的变革,从“千日流程再造”到“服务转型”,提倡“人单合一”。每次海尔的变革,都会引起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探讨和争议。外界的争议和不理解尚可接受,但海尔内部的8万多员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张瑞敏的思想,不知在实践中如何执行,则海尔的改革必然会出现偏差乃至失误。
近年来,张瑞敏正在把自己的管理思想变成一种哲学,并经常与世界知名商学院的教授一起探讨其理论依据。此时,谁能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把张瑞敏的理论“翻译”给工作经验、人生阅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8万员工?当然是杨绵绵。
例如关于海尔的倒金字塔管理结构之变,很多人听了仍不明所以。一个倒三角的管理结构如何实现?“倒三角在结构上当然是不稳的,所以必须转起来,才能变成稳定的结构。”杨绵绵说。
如何才能转起来?杨绵绵的答案是形成每个人的自驱动(与张瑞敏的答案类似),即外界所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8万名员工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小张瑞敏”。当然,杨绵绵也知道,这是个艰巨而浩大的工程,如何进行这样一场涉及8万人的自我改造,答案简洁得让你惊讶:“把大化小。”正因此,才有了现在海尔集团下2000多个一级“自主经营体”。
杨绵绵明白,真正放下自我,再到忘我,对于多数人,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中国禅宗强调“破执(打破对自我的执着)”,也许千日修行,才能换得刹那间的顿悟。
杨绵绵自己的“顿悟”,来自早年去德国学习考察时一次心灵的震撼。参观工厂时,她看到一位身体残疾的工人,每塑出一个保鲜盒,就会满意地停顿下来仔细端详一下,仿佛在说:“这个盒子真好、真漂亮。”
“那是真正的忘我,这是我那次德国之行最大的收获。”杨绵绵说。
自此之后,杨绵绵每日实践着自己在海尔的“忘我”创业之路,28年一路跟随张瑞敏走来,直到现在。“她满脑子都是海尔,能把看到的一切都和海尔的变革联系起来,并解释给别人听。”一位海尔高层评价说。
最后,本刊记者希望这位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商界女强人排行榜”名列第8位的“铁娘子”分享下她作为女性对“成功”的理解。杨低头喝了口汤,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每个人要的不一样。”
这是采访中唯一一个她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