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7日
一双沾满泥土的短雨靴,一根拐杖,这便是七里古窑遗址文物保护员黄福华的所有装备。每天清晨,他便开始对古窑遗址的巡查,这一干就是三十余载,岁月的沧桑染白了黑发,但他仍执著地静静守护着这千年古窑的美丽。
赣南民间有种说法,叫做“先有七里镇,后有景德镇。”
七里古镇坐落于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是一座因瓷器而闻名的千年古镇。始烧于唐代末年的七里古窑,延续至宋元时期,曾鼎盛一时,所烧产品釉色丰富、造型秀丽、工艺高超,产品曾远销韩国、日本,是江西的五大名窑之一,1959年七里镇窑址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走进古镇,古镇里遗留的众多古建筑正焕发别样的新姿,古镇方圆4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20多处大小不一的千年古窑遗址。
每天清晨,已守护古窑遗址三十余载的老人黄福华便开始对古窑遗址的仔细巡查。
为了守护古窑遗址的安全,年过六旬的黄福华每天都要到古窑遗址细细地巡视一番。
一双短雨靴 踏上艰辛守护路
换上一双沾满泥土的短雨靴,拿上一根拐杖,这便是黄福华的所有装备。
黄福华今年65岁,岁月的沧桑染白了他的黑发,布满皱纹的额头,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诉说着他的坚毅,因为几年前的一次中风,他只能拖着笨拙的双脚缓慢地行走着。
黄福华是水东镇文物管理所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对七里镇古窑及周边遗址的文物保护。每天他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古窑遗址的每个窑包走上一遍,上去的路很陡,既防滑又防水的短雨靴便成了他的“专业装备”。古窑遗址大多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悠久,经过千年的时境变迁,古窑遗址已经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山包,然而古窑遗址里面却存留着大量的古迹,古窑遗址的安全牵动着黄福华的心。
1963年,黄福华从学校毕业之后,便回到了村里担任大队会计,当时古镇里原有的许多古建筑遭到破坏,“这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啊,拆除了就永远也无法恢复了。”黄福华向当时的大队长恳求着……可这些古建筑终究还是被拆除了,这成了黄福华心中永远的痛。
1978年的一天,天下着倾盆大雨,雨水汇成了一条条奔腾的小河,忽然,他家房子后的1号窑包边上,一个色泽优美的瓷碗顺着雨水流了下来,黄福华捡起一看,惊喜地发现原来是大雨把古窑遗址里的古瓷器给冲了出来,“这可是国家的文物,一定得好好保存起来。”他连忙小心地把瓷碗冲洗干净,第二天便把它交给了市博物馆。
“古窑包里有文物,那这里有20多个古窑包,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要是被人破坏了就太可惜了,一定要保护这些文物。”黄福华坐不住了,他买了一双雨靴,开始了每天对古窑的义务巡查。
2007年的春天,古窑遗址内的古建筑万寿宫正在进行维修,负责监督施工的黄福华在万寿宫内忙碌着,忽然一大块瓦片从天而降,把他的头砸开了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顿时血流如注,后来,他的头上多了一道显眼的伤疤。那次受伤住院一个星期后他便出院了,然后直奔古窑遗址。
为了守护古窑遗址,黄福华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受了多少伤。
2009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一场大雪突然而至。黄福华拄着拐杖在5号窑包上巡查,刚走上窑包坡顶,忽然脚下一滑,滚下山坡。不知过了多久,当他苏醒后,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脚打着绷带。他的左脚骨折了,路过的村民把他抬到了医院。在住院的一个月里,他每天都催促着妻子代他去古窑守护。
村民们都赞叹道:“真没见过这么执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