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安远香火龙:龙腾香飘送祝福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5日

安远香火龙是源自民间的一种龙舞,俗称“舞香火龙”,是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经历史的发展、衍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舞龙艺术特征沿袭至今。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演变,舞香火龙活动定在了每年的元宵节前后,人们带着平安、丰收的期望,积极开展这种活动。

●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2月6日是正月十四,夜幕降临后,在安远县版石镇政府的大院内,两条龙用稻草扎制而成,身上分别插入了千根香火的巨龙闪亮登场,“双龙戏珠”“跳跃龙门”“双龙出海”“云游四海”……表演场上,飞舞翻浪、争相斗艳的双龙灵活异常;夜幕中,只见香火不见人,场面蔚为壮观。

据传,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龙头、龙身、龙尾均由稻草扎成,最长可达20米,身上插满几千甚至上万根点着的香火,舞香火龙一般需要十多个人,表演时,通常配以锣鼓、号角和鞭炮声,有的还配以各种各样的彩灯。表演者舞动火龙,忽左忽右,忽高忽低,腾挪跳跃,在夜幕中看去好像一条火龙蜿蜒腾飞,栩栩如生。

据安远县版石镇版石村民间艺人何月光介绍,香火龙的产生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康熙年间,有一年安远大旱,蝗虫肆虐,人心惶惶。有一天,有一个老人梦见村边响水塘的一块地方飞起两条金龙,四处游走,金龙所到之处,灾衍尽除。第二天,老人将梦中所见告诉村里人,并带村里人去响水塘察看,看见那地方堆着两堆干稻草,是村民用来烧灰施肥用的,受此启发,老人便倡导村民以稻草扎成两条草龙,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燃香,让村里身强力壮的青年举着香火龙在村里各处游走,以示驱灾祈福之意。不久,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疫害尽消。从此,每年村里便有舞香火龙之举,并传遍全县各地,世代相传。

每年的元宵佳节,是香火龙“抬头”的喜庆日子,当地人称“闹春”。夜幕初临时,舞龙表演者将香点燃,由数十个年轻人一起将它舞起,全身火光闪闪的香火龙在村镇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经过村民家时,每家每户都会点燃蜡烛、燃放鞭炮烟花,以示迎接龙的到来,象征着好运和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预示如龙腾飞、永远兴盛。

●民间表演艺术的杰作

舞香火龙场面宏大,是一种大型民间艺术活动,它以民间传说中的“龙”为载体,以龙身上的“香”与“火”为特征,在舞龙队员灵活、协调的步伐中,香火龙活灵活现,使观众惊叹“龙”的神奇,从中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

表演前,在稻草扎制的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装扮龙身,巧妙地构架突出龙头。表演时,先由一人掌“龙珠”快步圆场一周,为巡场,并逗引双龙入场。双龙入场套路为“火龙拜门”,两龙分别从东西两侧小跑入场,随着鼓点,以弓箭步向前移动,舞动火龙,上下翻滚数圈后,向东、南、西、北“四门”参拜,此时四周观众会呐喊、鼓掌回应,火龙拜门后,持珠者站在双龙中间戏耍,表演各种挑逗动作,激发龙的野性,舞龙者随着鼓点乐曲脚站高马步,舞动双龙左右摆动上下翻滚,龙围珠舞,珠引龙转,此时,双龙龙头始终向着龙珠,双龙动作协调一致,引人入胜。接着,双龙龙头频频昂然傲起,龙身左右上下舞动,用碎步旋转一周,意为“双龙出海”;火龙脱离大海,即将出龙门,双龙此时排成一字形,龙头分别向外,舞龙者行横踏步运用耸立手法上下舞动,两龙尾向内对接,名为“龙尾对舞”;双龙尾巴的对靠,激发火龙的腾挪、跳跃的热情,只见此时两条火龙在夜空中飞舞翻滚,互相追逐,舞姿矫健,气势磅礴,金光闪闪,呈现出流光溢彩的动态美。接着,龙头向左右缓缓靠动,舞龙者以碎步向前,龙身弯曲起,舞龙者行转身跳跃步依次跳跃而过,意为“跳跃龙门”。跳过龙门后,双龙突然变阵,由双龙变为单龙,形成一条长长的火焰,舞动着快步绕场四周,意为“云游四海”。

舞香火龙整套动作约需10分钟左右,其间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夜幕中狂舞,时上时下,飞舞翻滚,动作流畅,形态逼真,迅捷异常,场面非常壮观、热烈。高潮时,火龙飞舞,火光闪烁,流光溢彩,宛如彩练腾空,银河倾泻,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民间表演艺术的杰作。

当场地表演结束后,双龙更游村场、街巷,而闻讯赶来的人们纷纷拥到香火龙旁,拾捡香火,希望沾染到一些福气,直至香火燃尽……

●期待破“茧”重飞

安远香火龙,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几百年来传承至今,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群众基础,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小明珠,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同时,民间在舞香火龙时,点燃的香火能吸引大量害虫,在表演结束时舞龙队伍会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塘消灭虫群,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正因如此,在农耕时代,香火龙在安远成为农村别具特色的一种活动,深受群众欢迎。然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制作香火龙的原材料稀缺,香火龙表演难得一见,现在艺人中大部分年龄很大,年轻人很少,快到后继无人的地步,如不设法抢救,有失传危险。

为了保护香火龙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安远县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安远香火龙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其进行了录像、摄影、文字记录、建立档案等保护措施;拨出专款请艺人参加县里的各种民俗文艺会演和大型表演活动,鼓励艺人带徒传承。与此同时,安远县力促香火龙向文化产业发展和走进课堂,在向其“输血”的同时,发挥其“造血”功能。可喜的是,随着安远县对客家文化的挖掘宣传以及农村各种喜事的增多,香火龙又重返乡村舞台,温暖着人们的记忆。(黄崇发 特约记者赖世春)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黄崇发 特约记者赖世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