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江西经济新闻 >> 正文内容

“小南昌”何以顶起“中三角”?[图]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0日

    告别“单打独斗”式的竞争,鄂湘赣开始谋划“捆绑发展”的新路。

  春节前夕,由湖北省倡议,一个关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激荡起三省携手崛起的新梦想。在刚刚闭幕的江西省“两会”上,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我国区域经济“第四极”的话题,被一次次提起。据悉,一份由三省共同提交的相关战略提案,将于不久后送至国务院等相关部门。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是国家沿江开发战略与中部崛起战略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升华与实践。涵盖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武汉、长沙、南昌因其各自的区域龙头地位,被赋予架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地位。

  然而,偏小的城市空间、较小的经济容量以及对周边城市辐射能力的不足,使南昌成为“中三角”中最弱的一角,如何让“小南昌”成长为大南昌,成为擎起“中三角”不得不破解的“南昌之惑”。

鸟瞰青山湖。本报记者朱文标摄

南昌一江两岸格局

  聚焦“中三角”顶起“大中部”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可谓应时而生。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各大城市占尽区位之利与政策先机,通过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潮流,打造“世界工厂”,将地处内陆腹地的众多中部城市甩在了背后。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乃至本世纪初,“中部塌陷论”甚嚣尘上。如何奋起直追,中部六省开始了各自的崛起行动。近五年间,湖北提出了武汉“1+8”城市圈的全新战略,湖南创新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安徽推出了皖江城市带新思维,河南衍生出中原城市群新方向,江西描画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蓝图,几乎每一个战略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各省的战略规划,显现出不甘人后、奋起直追的决心与思维。然而,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这种各省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式的发展模式,备受行政区划限制,中部六省之间竞争多而合作少。”南昌航空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谢奉军认为,经济的发展往往不以行政区划为界,过于明晰的区划限制,反而会对经济的开放性交流造成壁垒,打破行政限制,构建大区域的协作联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此,不久前参与过湖北方面调研座谈的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进入区域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国内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省际区域性经济体,而广阔的中部却至今未能形成一个足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引擎,鄂湘赣地缘相近,武汉、长沙、南昌成品字形布局,合作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无疑能整合优势资源,向国家申请专门政策,并整体参与世界产业分工,成为中部六省的“核心增长极”,从而顶起并带动整个“大中部”。

  事实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选择,更获得了我国高速城市化运动与内需振兴政策的强力支撑。“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超农村,城市经济的辐射动力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而在内需时代,集结国内巨大市场份额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正成为国内外产业巨头的投资新宠。”柳华分析道。

  正如坊间所论,长江中游城市群若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望成为媲美长三角、珠三角的我国区域经济“第四极”,而由武汉、长沙、南昌架构的“中三角”,无疑将成其核心支撑点。

  “小南昌”的“中三角之惑”

  但对于“中三角”梦想,几乎所有受访者均坦言,单就目前而论,与武汉、长沙站在一起,这个“三角”关系并不平衡,“南昌的弱小不只是一点点”。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我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国内综合实力前百名中,武汉排名第17位,长沙排名第27位,而南昌仅居第71位。以经济总量而论,2011年度,武汉市GDP为6536亿元、财政总收入1796亿元,长沙市GDP为5600亿元、财政总收入1330亿元。南昌市的GDP为2560亿元、财政总收入为411亿元,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与此同时,武汉城区面积超过763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900余万人,环绕武汉的8个城市已与武汉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经济联系紧密,内部自成系统。株洲、湘潭两地,在全国城市中分别排名第64位和73位,实力已是不凡,与长沙结成“同盟”后,容量堪与武汉城市群一比高下。相比之下,南昌城区面积仅3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万,除与九江有较多联系外,与周边城市关系松散,辐射力较小,甚至省内不少设区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更强调掉头向外,以承接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的辐射。

  城市空间太小,意味着对产业的承载能力有限;经济总量偏小,与周边城市联系松散,意味着对全省的辐射带动力不强。而这对于要求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带动全省共谋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的“中三角”战略而言,无疑在南昌这一“角”矮下了一大截。省内一位经济学者甚至直言:“中部更多是一个地理的概念,‘中三角’更多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倘若南昌未能在‘三角’中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或许将遭遇被抛弃的命运!”

  更多的压力与困惑接踵而至。在采访中,省内不少经济学者指出,类似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议,其实早已有之,只是现在更注重城市之间的合作而已。但多年来,鄂湘赣三省相类似的发展模式,近乎相同的产业承接对象,同处内陆腹地的区位特征,多有重叠的产业基础,决定了三省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更为南昌人所担忧的则是,依照资源向区域核心集聚的经济规律,以目前武汉在中部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南昌乃至江西的诸多优势资源,是否会为更具辐射力的武汉所吸附?

  种种“中三角之惑”,一时间让南昌人在拥抱“中三角”的同时,产生了危机感。

  顶起“中三角”南昌须“合纵连横”

  在省内众多支持者看来,顶起“大中部”,呼唤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顶起长江中游城市群,亟待“中三角”合作模式的确立;而欲顶起“中三角”,做大做强南昌经济更是刻不容缓。

  就此,省政协常委徐良平提出,江西应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1+10”大南昌城市群,其中的1为南昌,10为南昌周边的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抚州市、景德镇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贵溪市、共青城市,以形成足以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相抗衡的“一角”。

  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认为,鉴于南昌经济的薄弱现实,其发展必须纳入到一定的合作体系中去,与体系内城市强调合作比强调各自竞争更为重要。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是省际间的高位合作,“中三角”的构建,无疑提升了南昌在江西的战略地位,为南昌更好地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了绝佳的政策资源。当此之时,若南昌能内与省内周边城市联合,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避同质竞争,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则南昌的发展将快速进入一个全新境界。

  具体说来,无论是在城市建设、产业招商、区域空间等领域,均须在省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放弃仅靠南昌一己之力打造南昌的旧思维,而站在全省的高度上和需求上,大胆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使周边城市资源向南昌聚集,迅速使南昌占全省经济比重增至三分之一以上。

  在省外,应联手武汉、长沙建立全方位、深度合作的战略体系,特别是发挥南昌同时连接长珠闽与中部的区位优势,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强化其交通枢纽地位,快速建设南昌沟通武汉、长沙及长珠闽地区的快速水运、铁路、公路交通,使南昌成为沿海产业进入中部的第一环;发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优势,在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中形成“中三角”的特色战略高地;大量承接武汉教育科技、中部金融中心、重型装备工业等领域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并与武汉、长沙等城市形成产业相互配套、联盟的“大三角”协作格局。

  “‘中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体不同,它既非完全对等的三足鼎立,也非朝向一方的一家独大,而是既有竞争更存合作的新型区域经济体,这有利于整合、放大中部资源,在更高水平上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共同打造中部崛起的巨型引擎,而南昌能否较好实现对省内省外资源的‘合纵连横’,将影响南昌的未来。”柳华说道。

  本报记者杨建智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杨建智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