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9日
2011年1月26日,赣州中心城区全面启动治脏、治乱、治堵行动(简称“三治”)以来,占道摊点少了,乱停车辆得到纠正,小街小巷也基本得到硬化。但是,城区卫生死角依然存在,农贸市场周边、城乡接合部、部分小区脏乱差现象虽有改观却未能彻底根治。日前,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探究城区脏乱差现象出现反复的原因。
赣州市横街上人行道仍旧难畅通。
■市政设施有待完善
2月8日,记者驱车经西河大桥上105国道,经赣州大桥、赣储公路、贡江大桥、京九大道,再由323国道沙石段驶入沙河大道,绕行共90多公里回到市区。除了虔东大道上有一个近乎废弃的垃圾池外,其他路段没有看到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园林花草的铺设也不尽如人意,有的路段因改建或扩建仍未完工,出现了多个闲置的工地,不但导致排污渠道不畅,更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市城管局直属五大队大队长刘庆芳认为,乡镇基础设施差是造成城乡接合部脏乱差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据他介绍,大部分乡镇的市政道路破损较大,人行道不规范甚至未建设,排水设施不健全,环卫设施缺失,园林绿化无专业队伍管护。由于菜市场容量不足,餐饮、小金属加工、洗车、汽车修理店等开业审批把关不够,导致马路菜场、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污水外溢、噪声和油烟污染等问题大量出现,成为城管执法的难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同时,赣州老城区也存在市政设施落后缺失的情况。虽然中心城区全面更换了新型垃圾桶,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在棚户区,一些先进的市政设施难以到位,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
■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在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便是城管部门关于人员和资金欠缺的反映。如管辖着半个老城区的市城管局直属一大队,固定队员仅有60多名,往往两三个人面对一条街成十上百名摊贩,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管理地域分散的直属五大队现仅有在岗执法人员34名,每个中队平均只有5人,导致大队的众多大型整治行动都只能是保重点,中队成为“救火队”、队员成为“消防员”,疲于应付。城管执法人员的装备也较落后,有时在执法取证、处理时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市民反映,一些临时招聘的城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业务知识不够,存在管理不规范、不文明现象;有的不注意工作方法,不善于化解矛盾,甚至态度粗暴,往往以硬碰硬,容易激化矛盾。
■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部门单位在面对脏乱差问题时经常出现推诿扯皮,就连城管队伍内部有时也会出现缺乏协调的情况。
如老105国道穿过湖边镇和水西镇,交界地段长期存在脏乱差现象,却无法根治。又如媒体多次曝光的赣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环境问题,因涉及铁路多个单位,地方难以协调,致使脏乱差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赣州市横街上一侧人行道上有一处存在多年的违章建筑,不久前,城管执法人员依法将其拆除,东郊路居委会也组织人员义务将杂物清理干净。虽经媒体多次曝光,但高20多厘米的废弃花坛的基座迟迟无人清理,一株10余米高的泡桐树也仍然矗立在那里,人行道仍旧无法畅通,“脏”和“乱”得到了治理,“堵”却未能解决。
■管理方法亟待创新
采访中,一些市民似乎对“三治”工作有些麻木。一名占道经营者说,他们只要在大检查的时候躲几天就行了,平时是不怕的。的确,出店经营、占道流动摊点、“牛皮癣”治理等一些难点问题还是整治时好一段,整治后又回到老样子,没有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缺乏治本的招数。
记者感到,我市城市管理手段不足,创新模式不多,工作特色难以展现,城市管理工作仍处在依靠突击式、集中式整治阶段。如各镇道路基本上还是由各镇负责清扫保洁,环卫力量不足,平时清扫保洁根本不到位,上级前来检查或有大型接待时临时出钱请人搞突击成为固定模式,长效化、常态化管理的举措不足,创新措施不够到位。
同时,一些居民的市容卫生意识差、行为习惯随意性大,有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三治”工作。管理对象的复杂、城管法规的不完善、执法手段的相对落后和城管执法系统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支撑,都使得“三治”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网友热议
网友“支船”:中心城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街巷卫生情况的好转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各条繁华街道的马路市场最近又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经常能看到路边摊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躲猫猫”。能否向国内大城市学习先进经验,探寻出符合赣州实际的城市管理新路子来呢?
网友“记录啦”:贡江大桥通车后,给经常来往于赣县和赣州城区的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只是赣州市京九路上的物流车辆实在太多,进了这条路后十次有九次都会堵车,简直把之前走贡江大桥省下来的时间都抵消干净了,希望政府能重视这条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建设。(摘自中国赣州网论坛 记者喻晓佩 实习生邓伟韬 整理)(记者喻晓佩 实习生邓伟韬)